剧界的重镇,人才荟萃,具有强大的艺术实力,它的组成人员,同样来自潮汕各市。
潮汕各市,同源同根,共有一个潮剧,应该资源共享,这一点我们 |
|
潮剧《东吴郡主》剧照 |
|
|
潮剧界做得不错。如今其他兄弟市的潮剧团体,就经常借力于广东潮剧院的人才优势,为他们的演出增光生色。潮剧应当携手合作,潮剧应当不分彼此,只有我们齐心协力,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最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赋予了包括潮汕各市在内的粤东崛起的历史使命。粤东的发展,文化必须先行。潮剧艺术界人士应当树立有“大潮汕”观念,同城化我想也包括如何更好地整合潮剧艺术的文化资源,一个拳头总比五个分散的手指更有力量。各市行政区域的不同分属的局面,已成了制约潮剧发展的一个瓶颈。希望潮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富活力与竞争力,在中国戏剧乃至世界戏剧艺术殿堂上享有更多的影响力与话语权,资源的整合应是必然历史趋势。 |
|
|
35 |
|
|
|
|
|
|
谢惠鹏 |
潮剧正处在发展与改革的关口,如何弘扬,使之艺术生命长青?本文作者以为,不仅仅要有优秀的导演、演员、舞美设计,最重要的必须有好的剧作家,优秀的剧本,否则,难为无米之炊。范莎侠是当下潮剧作家中的翘楚,编剧二十年,创作了多部优秀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其中,《葫芦庙》及《东吴郡主》两度荣获国家戏剧创作最高奖——曹禺剧本奖。此两剧的演出也造就了潮剧两位梅花奖得主。
新中国成立至今,潮剧剧作登上国家级剧本刊物的,不足10部,范莎侠就独占了3部和1部小戏。范莎侠现象值得关注,本文想以此探讨其创作艺术,体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或者对潮剧的繁荣与创作不无积极意义。
传统文化熏陶
范莎侠是一位具独特思想,才华过人的潮剧作家。笔者以为,先回顾一下她的艺术生涯,有助于我们对她艺术创作的理解。她出身于潮阳一个书香世家,父母都是教师。这样的家庭背景使范莎侠从小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使她立志成为一个文学家。
机缘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上世纪70年代末,范莎侠以弹得一手好扬琴得以进入当时的潮阳县文艺宣传队,后来文艺宣传队改为县潮剧团,她顺理成章地成为演奏员。这十几年的演奏工作,于她可谓至关重要,她不但熟悉大量的潮剧曲牌、唱腔,鼓点弦诗,也对剧情、人物角色耳熟能详,这为范莎侠的艺术道路奠定了扎实基础。
上世纪90年代,范莎侠开始了她的戏剧创作,在潮阳县文化馆当创作辅导干部时,她创作《忠义双夫人》、《蜢舍投江》、《触龙谏宫》、《葫芦庙》等,连续4年在省业余创作中获奖,牛刀小试,却已呈现了她不凡的创作才华。 |
|
|
3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