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来的人物,他自己也不满意。有一天他匆匆前来对我说:我决定为番客嫂立传。我一听就举双手赞成,因为他心中有许多血肉丰满的鲜活的番客嫂原型。华侨对革命对家乡的贡献,哪一项没有她们的血汗?
一个集众多番客嫂优秀品德的舞台人物雅娘立起来了,剧本就叫《雅娘》,老沈意谓她们是潮汕最美的姿娘。这是他的赞美诗!
《雅娘》去年参加广东省艺术节压轴演出,获得特别奖。 |
《雅娘》的大幕徐徐闭拢了,我的记忆之门却被雅娘们打开了。在我的生活中,也见过许多雅娘,其中包括我的外婆和舅妈。外公与外婆成亲后去新加坡(当时叫?叻)谋生,据母亲说,外公一生回唐山五次,前四次在老家一般待有半年。外婆育有四个儿女,都是她养大的。童年时我曾到外婆家乡的小学读书,见外婆整天忙个不停,家务事无一不经她的手,田园耕作也是她一人,真正是任劳任怨。日本侵占新加坡,外公回到故乡,就再也没回去。日本投降之后,我的舅父告别外婆和他年轻的妻子,年幼的儿子,又漂洋过海到新加坡。一去近十年,到1954年,才有资力来接我舅妈去团聚。年幼的儿子就留给我外婆管养了。 |
我读初中时,班里一位人缘很好的女同学小吴,她妈也是位雅娘。小吴爸爸在她出生不久去了新加坡,一直没回来,似乎番批也极少寄。小吴妈理家务、养猪,白天下田,风雨无阻。四十岁出头,看去几近六十岁。我们几位男同学,常在课余时间到地里帮她干活,总见她有说有笑,很开朗。当她听说我舅妈要去新加坡定居,就让我用单车送她去见我舅妈,托去一封信和几张女儿的相片。当然还有更详尽的口讯。记得两位雅娘在长谈之后分手时,两人眼眶都是红的。回程路上,小吴妈没怎么说话。我不禁想起唐朝诗人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声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心中百感交集。诗中的少妇,丈夫从军,远戍辽西,征战经年,音讯全无。她只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歌声美妙的黄莺却不解风情,选错了时间更挑错了地点,窗外枝头,引吭高歌,惊醒闺中人好梦。少妇从怨变怒,满腔怒火发泄到那鸟儿身上了。小吴妈有过这样的好梦么?
1975年,我到龙湖公社去“三同”(与社员同住同吃同劳动)。我与小潘的“三同”户是生产队长,姓李。我们住的房间与李队长家隔三个门楼, |
|
|
31 |
|
|
|
|
|
|
潮剧《雅娘》剧照 |
|
是一座四点金的前房。后房住着一位叫细弟的社员和他妻子及两个儿子,一位老妇人应是她母亲。老妇五十几了吧,很瘦很黑,两眼金圆,总见她抽着自卷的喇叭烟。未听过她开口说话。看她身体还硬朗,进进出出忙着家务。隔着天井,加上我们早出晚归,所以互不往来。说实在,我看她一个女人烟不离手,没有好感,觉得是个有几分神秘的怪女人。所以,住了五六天,互相没打过招呼。
这天在田里劳动,忽然乌云四合,天欲大雨。李队长催我们回去收那晾晒的衣服。我和小潘都觉得来不及了。李队长就说 |
|
那就晚上拿到他家灶洞口去烘干。收工回到住地,踏进大门,却见天井只剩一条绳子,晾着的衣服不见了。这时,后房那位阿婶捧着一叠衣服迎上来。现出从未见过的笑容说:“李同志,雨欲来我把衫裤收了。”我接过衣服连声道谢,发现衣服分外干爽,一问,她说是她做饭时在灶洞口借火烤干的。露出两排全黑的牙齿,粲然地笑着。 |
这时,我不单没感到她怪,而是像鲁迅在《一件小事》中面对那位在风雪中搀扶跌倒老妇的人力车夫一样,觉得他刹时高大了,须仰视才见,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我惭愧于早先对她的印象和评判。
晚饭时,我告诉李队长,说细弟母亲帮我们收了衣服并烘干了。李队长听了直笑:"不是母亲,是她嫂子。"李队长的妻子插话:"是嫂娘。"李队长说:"对对,就像戏棚顶演包公陈情,他就有位嫂娘,跟亲娘差不多。"
原来,这也是一位雅娘。她十六七岁时,与这家人的长子订了亲。不久 |
|
|
|
3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