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于潮剧艺术博物馆的《芦林会》修改稿 (陈文惠/摄)
人们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对于一出戏来说,剧本的好坏至关重要。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南国之花”潮剧,虽然绚丽多姿、异彩纷呈,但是潮剧剧本却是瑕瑜兼蓄,有些错讹则蒙上岁月的尘垢,一直流传下来。解放初期,经过众多编剧和文字工作者修改整理,去芜存菁,成为一个个优秀剧目。这些操刀的笔手,除了业内人士,还有不少是关心和喜爱潮剧的文化大家,电影艺术大师蔡楚生就是其中之一。
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本蔡楚生当年修改《芦林会》的手稿。该手稿由广东潮剧院原副院长林淳钧捐赠,淳钧老师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蔡老在这个方格稿纸本子上动笔修改的台词共有41处,其中修改唱词16处,重写的唱词,少的一句,最多的一段共16句。剧本的最后,三娘将希望寄予姜诗劝婆婆回心转意,蔡老在这些地方写下舞台提示:“此时晚霞粲然,夕阳映照江山人物,景色从前此之幽凄,逐渐变为明丽如画”。这些提示,显然也为舞台布景演员心境表达提供了参考。
电影大师执笔修改潮剧剧本,不仅仅因为蔡楚生是潮汕人,更是当年的大背景使然。潮剧研究专家沈湘渠老师谈到,1950年戏改以后,重新整理创作潮剧剧目蔚然成风。一大批知识分子加入戏剧队伍,到1956年成立广东省潮剧团之后更加充实。时任领导也非常重视,在剧本上狠下功夫。当时邀请了汕头市副市长、教育家张华云参加《苏六娘》剧本的整理,张华云擅写诗又喜爱潮剧,既运用了生动的潮州方言,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进行充实和润色,诗人的才气充盈了笔下的一众人物,把传统剧目提高了一个层次。戏一出台便引人注目,获得很高评价,并且摄制成潮剧艺术影片,风行海内外。
业内人士意识到,这条路对潮剧的发展非常有利,于是,挖掘、整理、修改传统剧目工作全面铺开。汕头潮剧人也保留了地方小剧种的虚心,一有机会就带剧本上省城请专家审阅批改。由于潮剧保留了比较多的传统,教授们对其唱腔音乐十分欣赏,哪些地方觉得不满意,还会主动提笔修改。不少剧目经过大师们的提炼和升华,成为更加优秀的作品。名家的点评和建议一言九鼎,中山大学王季思教授在看了姚璇秋主演的《辞郎洲》后,撰文评论陈壁娘“柔情似水,烈骨如霜”。这对潮剧的影响和传播助力不小。
蔡楚生,一个只读过4年私塾的潮阳人,凭借着一股自强不息的精神,成长为“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蔡楚生对家乡和潮剧感情深厚,一直关心和支持潮剧的发展。1957年和1959年潮剧两次晋京演出,他都亲临现场观看并请演员到家里做客。1960年12月,蔡老在广州欣赏为招待外宾演出的优秀折子戏《芦林会》,剧团领导请其为该剧目进行修改,蔡老欣然应允。次年1月初送去剧本,至2月21日修改本便送回潮剧院。这本《芦林会》修改手稿,彰显了老一辈文化大家对潮剧的关心、扶植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