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知识
   
  勾织假头套、假发使化妆省时方便
  赵老师1986年就担任舞台队队长,几十年先后为近百台舞台剧化妆,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摸索出一些道道来。上世纪70年代末,在灯光师傅李湘特的帮助下,赵老师琢磨出一种独一无二的梳头化妆新方法。她采用薄铝片剪出水鬓的外形,钻孔串起来,外面包上精美的乌金丝绒布,根据不同人不同的脸型做好一条条“水鬓串”,演员上台表演前,把“水鬓串”绑在额头上,省了不少贴水鬓的时间,备受演员赞许。赵老师说,当年姚璇秋和郑健英等老师第一时间试用过她创新的“水鬓串”,由于方便好用,都连连称赞。
大后尾(陈文惠 摄)
  1963年,潮剧艺术影片《刘明珠》在珠江电影制片厂开拍,赵茹琴老师赴广州参加《刘明珠》的化妆工作,在化妆工作中学会了勾织假头套、假发的制作,假头套的创新使用使演员在化妆时省时方便。1964年,现代戏《南海长城》等开拍,假头套、假发的使用令化妆造型更方便。
  一场潮剧从开场到谢幕,舞台上,演员演绎着故事里的悲欢离合,抢人眼目,动人心弦。这其中,幕后工作人员的工作同样功不可没。
  51
     
   
潮剧知识  
李映蓉
  在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的橱窗里,陈列着两本极其珍贵的明朝出土戏文,一本是《蔡伯皆琵琶记》,另一本就是《刘希必金钗记》(以下简称《金钗记》)。《金钗记》戏文改编抄写于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距今已超过580年,称得上是海内孤本。原件藏于潮州市博物馆,馆里展示的是复制品。
  《金钗记》讲述的是汉朝刘文龙(字希必)与妻子肖淑贞悲欢离合的故事。刘文龙娶妻三日,赴考长安,夫妻以金钗各留一半为念。刘到京得攀丹桂,拒婚相府,奉使西番,一十八载方回还。翁姑欲将肖氏改嫁,幸文龙巡按至此,最终与发妻相会团圆。
  《金钗记》戏文出土纯属偶然。1975年12月,在广东省潮安县凤塘镇的西山溪排涝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一个褐色苎布包裹,包着一个对折的本子,里面是民间通用的无格麻纸,用楷书和行书抄写的整部《金钗记》戏文,戏文共76页,67出。本子封面由多层散页补贴而成,封面左上角朱书“迎春集”三字,首页题名《刘希必金钗记》,卷末题“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卷终下”。剧本书写的年代,在写本第四出左边装钉线附近有一行文字写着:“宣德六年六月十九日”,又在末页写着“宣德七年六月日在胜寺梨园置立”,可知这是一部从宣德六年九月至宣德七年六月艺人抄写的一种演出本。
  据学者考证,潮州人讲潮州话,认中州话为官话,称正字或正音。戏文抄本标明“正字”,指的是用官话演唱。但是戏文中的宾白也夹杂不少潮州方言俚语,说明这个戏演唱时是两种语言混用。因此,对于《金钗记》是否属潮剧本子,学界颇有争议:有的认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南戏本子”;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