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知识
   
陈文惠
  在潮剧《苏六娘》中杨家乳娘对苏六娘说:“修容择在寅时,簪花择在卯时。”这修容便是挽面,簪花便是梳头插花,给新娘梳妆打扮。在潮剧舞台上,不同发髻的式样体现角色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身份、年龄和性格。在广东潮剧院潮剧艺术博物馆里,陈列着两个精美的潮剧头饰,分别是“大后尾”和“古装头”,为一探潮剧舞台头饰的幕后故事,记者走访了曾长期在广东潮剧院从事化妆工作的赵茹琴老师,76岁的赵老师1961年从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调到广东潮剧院从事化妆工作。
  最有特色的发髻“大后尾”
  “化妆并不仅指面容化妆,在戏剧舞台上,还包括梳头设计。”赵老师介绍,“大后尾”和“古装头”等潮剧发髻是通过发髻的造型、色彩,区别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如小姐、老妇、宫女等。
  据介绍,潮剧称发髻为“头髻”,在造型样式上有“盘龙髻”“大后尾”“后尾仔”“吊桶鬃”等。其中小姐的发髻之一“大后尾”,是潮剧最有特色的发髻,如传统剧目《荔镜记》中的黄五娘、《龙井渡头》中的余美娘,就是梳这种发髻。这发式是在脸部两鬓对称抓髻两片,头顶梳一小纱鬃,脑后以发束梳成船状或菜刀状,缀以鬃匙、凤钗、水鬓花、梅花粒、半边莲等各种金银珠饰,风格十分独特。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独特的发髻在潮剧舞台上仍时有所见。
  赵老师告诉记者,潮剧《荔镜记》于1956年由当时的广东潮剧团(即广东潮剧院一团)首演。广东潮剧院潮剧艺术博物馆的展厅进门处有一组潮剧《荔镜记》的塑像造型,其中女丑李姐的发髻就是赵茹琴老师的作品,是简化了的大后尾,称后尾仔。
  49
     
   
潮剧知识  
  额上七粒水鬓是“古装头”特色
  戏曲化妆分为两部分,一是妆面,二是梳头。不到梨园,焉知春色几许?问及“古装头”的造型,赵老师说,这其中真有故事。“这个头发造型最有特色的是额头上贴着一排共7粒的水鬓,每粒水鬓都是由10至20厘米长的真发圈成圆状做成。以前演出前要动作迅速地将毛发做成水鬓,蘸着芦荟的粘液,根据脸型特点设计贴在演员额头处。”以潮剧折子戏《闹开封》为例,有几位婢女出场,每位婢女额头上要做7粒水鬓,总共几十粒,所以每次
这场戏表演前,要花费大把时间化妆。
  “以前梳头师傅在做水鬓时,都不喜欢被徒弟学到他的手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赵茹琴开始偷偷探索这个在她看来十分神奇的世界。她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广东潮剧院一团有个打杂的师傅叫柚甘,他有一手好手艺,梳头活儿非常细致,头发造型工整。赵茹琴的师傅叫陈锦来,“师傅有一手好手艺,他梳头的动作快,花式多,有很多创新,发饰看起来蓬松自然,令我总想方设法去探索了解。”
古装头(陈文惠 摄)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