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撷英
   
  他还应邀到各地及海外讲学,他总是那么投入。有一次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的戏曲讲座上,他兴之所至竟然现场教学生用潮乐的“二四谱”唱《我和你》:“六-七-四,五-六-二,四-五-六……”一时间歌声涌起,气氛活跃,大家沉浸于欢乐中。歌声一停,立即掌声如雷。大家深感演讲别开生面,故在学生中刮起了一阵“潮乐热”。后来陈伟南先生的儿子幼南先生见到他时,就紧握着他的手连声说:“演讲太精彩了。”
  为了传承潮剧、潮乐,郑志伟可谓不遗余力。他与姚璇秋、范泽华、黄清城、李钦裕、陈銮英、林玩贞、蔡锦坤、黄秋葵、林明才等老艺术家通力合作,抢救性地完成了如《扫窗会》《芦林会》《闹钗》《刺梁骥》《收浪子尸》《大难陈三》《槐荫别》《良仔讨亲》《铁弓缘》《马武锤金砖》等传统折子戏的整理,为潮剧艺术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他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林立、郑俊镔合作进行的《口述潮剧》项目,则已采访了二十多位老艺人,这更是一件值得去做的工作。
   潮韵袅绕重传承
  一直以来,如何在青少年中普及潮剧、潮乐是郑志伟所牵肠挂肚的事。早在1996年,他就应邀与当时的汕头市教育局音乐教研组组长周淑曹、市音协副主席张华一起编写潮汕本土音乐教材《多采的乡音》,书分六册,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此书反响很好,曾荣获当年广东省教育题材改革成果二等奖,汕头文艺奖一等奖。
  这些年,他已多少次走进大中小学的校园了?恐怕连他也说不清吧。他为学生讲潮汕民俗、潮剧、潮乐、潮汕民谣,深受学生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到2013年,他用三年的时间尝试以潮语歌曲形式编写了一本《潮韵唐诗宋词》,共选取了172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谱成潮语歌曲。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称赞其是:“中华文宝,潮州韵情。”此书出版后备受关注,后来刻录成碟。
  郑志伟行色匆匆,他总有做不完的工作。是啊,为了潮剧、潮乐,他说他愿意把一生奉献。
  守望中华传统文化,因为有爱有情,因为有付出有收获,因为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承,郑志伟深感欣慰。
  37
     
   
艺坛撷英  
林伟光
  潮剧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有400多年的历史。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潮州音乐和民间舞蹈的精华,同时博取其他剧种的长处,终于形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地方戏剧。
  但新中国建立前,它长期实行“童伶制”,这固然有它独特之处,却也存在很多制约,除丑、花旦等若干行当之外,艺术积累不是很厚,这不利于潮剧发展,是新中国建立,尤其是广东潮剧院成立之后,在省市有关文化部门的重视下,潮剧才走出潮汕,参加中南区戏剧汇演,又上京,到沪、杭等地演出,与京、评、河北梆子、豫、越、昆、湖南花鼓、采茶戏等众多剧种有了交集,兄弟剧种的精彩表演,大大地开阔了潮剧演员们的视野。著名潮剧导演卢吟词先生,就因此深有感触地说:“观摩了京剧、豫剧、川剧等剧种的演出之后,人家精湛的表演艺术,刻划人物的手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他欣赏梅兰芳的演出,说这是真正的大师风范,但如此鼎鼎大名的艺术家,却是多么谦逊、平易。他从中看到了潮剧的优点和差距,“我们潮剧的演技,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但技巧的研究提炼却比较差,加之童伶制,艺术发展也受到限制。对比京剧、豫剧、川剧,就看到我们的不足。”卢吟词的话也是当时所有潮剧演员的心声。因此,不少潮剧演员都十分珍惜向京昆戏剧大师学习的机会。
  如姚璇秋就两次受到梅兰芳的指点,在《姚璇秋传》中就有如此记载:1957年5月,姚璇秋和老艺人卢吟词、郭石梅、洪妙,以及黄清城、谢素贞等人,应梅兰芳先生之约,登门拜访。宾主的话题谈到了《扫窗会》,梅兰芳对客人说,《扫窗会》这个剧目,许多剧种都有演出,加上潮剧,他一共看了八个剧种的演出。各剧种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各有不同,有的粗犷,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