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撷英
   
识了一个终生热爱潮乐、潮剧,不轻言放弃的郑志伟。
  他是学作曲的,也参与过《南海战歌》《3211钻井队》《茶之韵》《春满渔港》等曲目的创作,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却是与林运喜和吴顺喜合作创作的《跨海长虹》。这是纯锣鼓乐曲,气势恢宏,曾到过北京演出,被人誉为“横空出世”之作。可见,他的作曲才华。但后来他却专心钻研潮剧、潮曲的研究,开辟了另一方灿烂的新天地。
  郑志伟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对潮剧、潮曲进行了梳理、整理,并开展了专题研究。
  在戏剧中,声腔是一个剧种成熟和特色的重要标志。潮剧历史有四百多年,可是,声腔的起源在哪里?如何发展变化?要说得清楚很不容易。历来的潮剧界也从未有人深入研究过。困难当然不少,但郑志伟迎难而上,有一种咬住不放的坚韧,经过多年的钻研,终于写出了《潮剧教戏先生的教唱艺术》《潮剧声腔体制论纲》《略谈潮州古戏文曲腔演进》等论文,结集成近三十万字的《潮乐文论集》。他在潮剧研究中首次理清了明中期至今潮剧声腔“自曲牌而入滚唱,由滚唱而入板腔,再由曲牌和板式变化混合,从而逐渐融化成为曲牌板腔混合演唱”的体制,也首次关注和肯定了教戏先生这一
郑志伟(左2)在2008年4月11日接受国家级、省级、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名录牌匾 (陈玉盛 摄)
长期被忽视群体的重要作用。他高度评价说:“潮剧教戏先生是潮剧艺术综其大成者”,“潮剧声腔的形成和演唱风格,是由教戏先生决定
  35
     
   
艺坛撷英  
的。”他还对潮乐“二四”谱的来源和潮乐的音律问题进行研究,做出了合乎事实的解释,还历史以本来。
  一个优秀的研究者,他的任何观点都来于所整理的大量历史资料,而不是凭空的臆想,因此总是扎实而有说服力,是颠扑不破的,郑志伟的研究成果就是如此。他对潮剧、
郑志伟(左一)在潮剧申遗和潮剧传承的
工作中经常走访老艺人(陈玉盛 摄)
潮乐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也因此获得了同行的充分肯定。有一次在北京的某场研讨会上,当他宣读完论文时,时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的某先生即站起来说:“以后中国戏曲音乐形态的写法就按郑志伟老师这么来写。”还有比这更高的肯定吗?郑志伟足够可以自豪了。
  不遗余力为弘扬
  郑志伟的人生,似乎只为潮剧、潮乐,只要一提起这方面的工作,他就来神儿,眼睛放光,神采奕奕,他那对潮剧、潮乐热爱之情,格外让人感动。
  这些年,虽说从繁忙的岗位上退下来了,可是他的研究工作并没停止。一位研究者,他是没有退休的,于是,他仍然很忙碌,忙于参与《广东曲艺志·汕头卷》《近现代潮汕戏剧》《潮剧人物传略》《潮州音乐人物传略》等大型丛书的编撰工作。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