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知识
   
作。其次,必须有搭景、实景拍摄与舞台记录。瑞英老师跟我们分享了拍摄潮剧电影《张春郎削发》的幕后故事,她是该剧的副导演,而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等都是从珠影厂聘任的。影片的内景在珠影摄影棚拍摄完成,随着主人公双娇公主与张春郎的感情纠葛深入展开,开元寺
潮剧电影《荔镜记》(陈文惠/摄)
的巨佛金塑、潮州西湖的山光水色、揭阳学宫的庙宇飞檐,都被一一搬上银幕。潮州开元寺的法师还为演员讲解礼佛的有关仪轨。拍摄完成的电影作品,和潮剧《张春郎削发》相比又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呈现。
  潮剧走出国门
  华侨热捧“人戏”

  潮剧电影流行东南亚长达数十年,对潮剧的传播是有积极作用的,甚至一度引发了当地的潮剧热潮。而作为一种音像产品,它记录了剧种,记录了艺人,也记录了时代,给后人了解该时期的潮剧和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至于后来为什么不再时兴潮剧电影,一方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潮剧庞大的海外市场鼓舞港商纷纷投资潮剧电影的生产,国内地方政府也很重视,像《刘明珠》的拍摄就列入国家计划。当然,片商在不盈利的情况下就不再投拍潮剧电影。另一方面,潮剧除了于1960年应邀到香港演出,唯一一次出国是受国家派遣到柬埔寨王国访问演出外,半个世纪前家乡剧团要想出国表演是没有条件的。改革开放后,潮剧充当了对外开放的文化使者。据统计,广东 潮剧院建院以来出访境外演出100多个团次,足迹遍及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到正宗的家乡“人戏”,欣赏到魂牵梦绕的乡音。由此,潮剧电影成为潮剧发展的一种历史印记。
  43
     
   
潮剧知识  
李映蓉
  说起潮剧,很多人想到的会是《陈三五娘》。走进广东潮剧院艺术博物馆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组《陈三五娘》的人物造型(见图)。陈三、五娘、婢女益春和媒婆李姐,四个栩栩如生的塑像出自汕头本地雕塑师傅之手,采用玻璃钢做原材料,按照真人比例塑造,造型饱满,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穿上精美戏服,就像演员在台上演出一般,呼之欲出。这组人物塑像立于入门最显眼处,也彰显了《陈三五娘》这出戏在潮剧中的重要地位。
  三个剧本展示潮剧演化历程
  《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在粤东和闽南民间广为流传。讲述的是明代福建泉州人陈三欲往广南探亲,途经潮州,适逢元宵佳节,满城花灯,热闹非凡。陈三驻足观灯,与五娘邂逅,两人一见钟情,但因五娘已许配富豪林大而无缘。来年陈三重游潮州。两人再遇,五娘投荔枝订情,陈三乔装磨镜匠故意打破宝镜,卖身黄家为奴。后经婢女益春相助,一同出逃黄府,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与人物造型一同亮相的,还有一系列展示该剧演变历程的戏文影印件、剧本。一个是明嘉靖丙寅年(1566)的《班曲荔镜记戏文》影印件,这个版本现今留存两个藏本,一个保存在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另一个存于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这个印本里面有文字标明是“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说明是潮腔和泉腔,即梨园戏演出合刊本。第二个是明万历辛巳年(1581)的《荔镜记》刊本,原件存于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第三个是清顺治(1644-1661)的《荔枝记》刊本,原件藏于日本。《荔枝记》比《荔镜记》稍后,这个本比前本有意思的地方是,前本是潮泉合作的书商影印本,这个剧本整个是潮州土话。这组剧本说明潮剧的历史,已经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