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行动线索,当然属于稳重大方一类的小生。 |
上世纪五十年代与姚璇秋老师配对扮演高文举的翁銮金先生(1923-1995年)十三岁卖身为童伶,擅演文小生。在戏改运动中,因唱声音域宽广音色清亮兼具青春气息,表演大方功底扎实法度严谨,被潮剧界当作废除童伶之后的小生行当楷模。在《扫窗会》中扮高文举声情并茂,塑造出生动可信的高文举人物形象,得到广泛的赞誉。1 9 5 7年,京剧名家李少春先生著文评《扫窗会》说:“姚璇秋先生的王金真,翁銮金先生的高文举,称得起功力悉敌,珠联璧合。高文举一出场,从唱‘望云山飘渺’,起那一大段唱工,配合着很吃工夫的身段,我心里曾惊异说:‘这完全是昆曲的路数’。王金真出场后也是如此,只看她那一只短短的扫帚,怎样拿,怎样扫,怎样丢,怎样找,如何对它冷淡,如何对它寄予生命的转变,种种身段,都是由抒情的起点,通过艺术的锤炼,达到真实与美妙相结合的意境。”
四、《扫窗会》传承的意义 |
1、潮剧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扫窗会》通古达今,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和艺术内容,学习它既是掌握潮剧行当表演艺术的需要,更应该看到是对国家这门传统艺术的保护。
2、《扫窗会》中两个人物两个行当,小生是在童伶制变革中成功完成成人演小生蜕变的代表人物翁銮金先生,他留下来的艺术和创作方法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童伶制时代潮剧旦行几乎清一色是男旦,不但潮剧,京剧等许多剧种都是以男扮女,形成一整套男扮女的表演艺术手段。姚璇秋老师的青衣行当,教给她的先是家乡的外江戏李先生教《三娘教子》,接着是正顺剧团的黄密先生和杨奇国先生,时间最长的是卢吟词先生,以至昆剧的魏传芳先生,都是男旦或男的教戏老师。可以这样说,姚老师是继承男旦表演美学特征的潮剧青衣行当代表人物。《扫窗会》是她成功继承前人的表演,完成由男人演女人到由女人演女人过渡的集中表现。
3、戏曲市场的萎缩,使潮剧不可避免地出现艺术断层,青衣行当后继乏人,因此更显传承的迫切性。 |
2016.4.6
广东潮剧院讲稿 |
|
|
|
41 |
|
|
|
|
|
|
杨卫邦 |
学校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地方,要求学生既要品学兼优,又要开展各类有益有趣的课外活动,就像绿叶扶红花,相得益彰。回忆过去,校园里书声琅琅,潮韵优美,读书之余,常有潮剧潮乐等活动,多姿多彩,怡然自得。 |
学习、文体、精神三丰收,学生茁壮成长,身心健康发展。 上世纪五十年代,广东省汕头华侨中学学生歌舞团中,有一支很突出的潮剧队,也叫中乐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短短三、四年里就学习排练演出了《活掠蒋介石》、《海上渔歌》、《江秀卿》、《中秋之夜》、《牧羊姑娘》、《难逃法网》、《巧遇》、《双送粮》、《秋江》、《茶瓶计》、《闹钗》等十几个小潮剧和潮州大锣鼓、潮乐合奏、瑶琴独奏等节目,除节日在本校演出助兴外,还到浔洄等地演出慰问渔民,到潮州同韩师交流,到桑浦山同解放军联欢。参加过汕头市业余文艺 |
|
《茶瓶计》剧照(右为胡璇,左为林惠卿) |
|
|
|
|
|
4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