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生 |
小时候很盼望过年,因为有红包,还因为每到春节,汕头电视台就都会推出一批平时不轻易播放的精彩潮剧。这个时间段的电视周报(时间长久,实在忘记是否周报了,总之是有节目预告的一份东西)一拿到手,第一时间就是翻看春节又播什么戏了。戏还没看,光戏名和时间,就可以兴奋半天,想象半天。
那时潮剧剧目的录像资料相当贫乏,很多录制的作品都主要向海外发行,大陆本土能看到的剧目录像,很少很少,市面也买不到。因此,电视台成了看戏最主要的渠道。当时电视台一周播一次潮剧,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周四晚上就是固定的潮剧时段。只有到了春节,电视台才会大发慈悲地连播好几天的潮剧。
春节期间,电视台播的潮剧,都是名家名作,像姚璇秋、黄瑞英的《春草闯堂》,林舜卿、陈丽华的《续荔镜记》,陈秦梦、姚璇秋、陈文炎的《袁崇焕》,陈学希、孙小华的《张春郎削发》,吴玲儿、方展荣的《飞龙女》,郑健英、王少瑜的《告亲夫》,都极具吸引力。记得曾经为了看《春草闯堂》,哪里都不愿意去,红包也无所谓了,就呆在家里守着看戏。那种戏的资源贫瘠的情况下看到好戏的渴望、兴奋、珍惜的感觉,是今天再也找不到的了。 |
1997年,VCD开始盛行,出版商一下子把所有已经出版过的潮剧录像,在短短时间内一股脑整理出版推上内地市场,乐人稻田、宜华等公司也开始大批录制新排练出炉的剧目,潮剧的录像资料开始丰富起来。为了弘扬潮汕文化,汕头电视台也大幅增加潮剧的播放频率。目前播放频率是维持一套、二套每天分上下午分别播一出完整的剧目。 |
|
|
31 |
|
|
|
|
|
在这种极高的播放频率中,很多人发现,剧目的质量层次不齐,差别非常大。既有剧院和一些县市团的优秀剧目,也不乏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甚至一些惨不忍睹的实景潮剧、拿着香港潮剧录音的音配像潮剧,都不时可以看到。 电视台增加潮剧播放频率,是大好事,也是电视台利用自身资源传播潮汕文化的举措。守着电视看戏,是很多新老观众每天或者周末固定的安排。但是, |
|
经典剧目《袁崇焕》 |
|
|
传播潮汕文化,不是简单的一播了事,一些垃圾潮剧的播放,只会加速赶跑年轻观众甚至老观众,适得其反。事实上电视台的戏曲节目,虽是冷门,但是受众群体相当稳固,如何经营,做成品牌甚至亮点,大有可为。中央台、河南台、省台、南方台,都有戏曲频道,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专栏节目方面,象上海的“越女争锋”,就做成了一档收视率极高的节目。
电视台也挺难的。首先是片源,版权属出版商,要播出得买,据说有时候是需要精品垃圾捆绑一起买,难道买了放起来?这可不是好办法。一些戏,出版商也不愿意很快就在电视播出,这会影响到出版商的销售。所以近年不少好戏,都至今未播,只能手头的戏翻来覆去地播,重播率很高。早期的那批好戏,戏和演员都很好,可是年代久远,画面质量模糊,已很难满足现在的播出需求。至于搞专栏,人才缺乏、投入产出,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弯。
问题总是拿来解决的,关键看时机成熟不。近5年,潮剧在民间发展很快,各地乐社和票友活动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整体氛围非常好;电视台和剧院等团体也有过演艺大赛、潮剧节、专栏报道等合作,这些都是基础。期待电视台的领导们、编辑们,能够好好挖掘和耕耘潮剧这一阵地,来个社会效益和收视效益的鱼掌兼得。 |
|
|
3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