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妻子面前反成蔫了的花草。 |
饰演有个性、有气概的“大女人”,是孙小华的拿手好戏。名剧《张春郎削发》是其扛鼎之作。“削发”中,她扮演的双娇典雅华贵,由内而外洋溢着皇家威严,在众目睽睽之下举止从容,遇变不惊。“结发”一场剧本几经变易,但不论中唱版凄恻哀楚,各各恃强而致两败俱伤;或是上京版与海洋版甜得发腻,双娇几成“花痴”,孙小华均演得传神,骄气与娇惯并存,相爱而相煎的酸甜苦辣,尽皆入情入理。该剧通过电影的传播,使双娇成为潮剧银幕上最知名的大家闺秀,与秋姨的苏六娘、黄五娘相媲美。孙小华也因而成为潮剧第二个“黄金十年”的闺门旦花魁。
继双娇之后,孙小华扮演武则天也获得成功,成为潮剧舞台青年武则天的典范。在胆识过人的御前驯马、扭转危局的嫁祸昭阳,当仁不让的逼驾杀宫等场次,均有不俗的表演。此后她主演《谢瑶环》,同样得心应手。谢瑶环有女扮和男扮两种形象,表演应随“性别”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剧中的男扮不同于女小生,它只是女性的易装,否则便犯了身份错位大忌。孙小华不照搬小生唱做,她时时留意谢瑶环的女性身份,使人物既闪烁着理性女性的魅力,也散发着演员自身潜在的阳刚气质与豪迈情怀。“眼悬国门看来日”一段,在大气磅礴中充满柔美与温情,已成名段。
孙小华不但以表演神韵见长著称,唱念也独树一帜。她擅长轻声弱唱,声音婉转缠绵,尤以高音区纤秀清亮。如“待将东阁迎春开”声如莺啭,乐句多在高音徘徊,行腔恣意潇洒,如彩缎旋舞,极尽绮丽华彩。中低音由于用本嗓较多,音色稍逊,光泽略为黯淡,如能加强气声、头声运用加以美化,则更臻完美。
孙小华所处的年代,已有别于第一个“黄金十年”,不再有众多新文化人的扶持与渗透,她在塑造角色上取得的成功,较多来自自身的揣摩与创造,更显难能可贵。“五娘未老双娇出”,当年陈厚实先生对孙小华赞许有加,并寄予厚望。遗憾的是,这位多才红颜命运多舛,自1993年拍摄完《武则天》、《谢瑶环》和《齐女情》录像后,孙小华即负沉疴,最为宝贵的十年艺术青春只能伴随病榻,此后一直休养赋闲,不再出演有分量的角色,令爱戏人扼腕叹息。 |
|
|
43 |
|
|
|
|
|
最近,从媒体专访中看到,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孙小华风采依旧。在潮剧院舞台只剩下清一色年轻面孔,缺少老中青同台帮带,剧目传承严重断代的今天,期待有适当的机缘,能让孙小华这朵风姿依然的“金花”,以及同样身怀绝艺的前辈再度为潮剧事业焕发光彩。 |
|
黄莹 |
近年来,广东潮剧院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开拓海外潮剧市场,努力推动潮剧走向世界,为弘扬潮汕文化,敦睦乡亲乡谊,促进汕头与海外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潮剧界,老一辈艺术家和创作人员为潮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新一代人才辈出,青出于蓝,使潮剧艺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闪耀的明珠。为探访潮剧现状,近日笔者前往著名潮剧演员、广东潮剧院副院长张怡凰家中釆访。
传播乡音 传承文化
“潮剧能够让潮籍侨胞重温故乡的乡音,一解他们的思乡之愁,就像回到家乡一样亲切。”张怡凰介绍说。
张怡凰无疑是坚守传统文化最勇敢的战士,她和潮剧艺术家们为潮剧的传播做出了许多贡献。为了将最完美的表演献给海外观众,张怡凰下苦功钻研剧本主题,琢磨人物形象性格,领会人物的气韵神态等,不断提高技艺,甚至参与翻新道具、制作崭新服装和设计舞台效果等,倾尽全力打造潮剧精品。2011年12月,广东潮剧院在新加坡的演出达到空前盛况,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剧组原本计划在醉花林俱乐部演出一场、在牛水车人民剧场演出六场,后应当地强烈要求,又再加演日戏一场,让新加坡的观众大饱了眼福。 |
|
|
4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