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热贴
   
  潮剧名家方展荣和郑健英;2002年观看了一团的《德政碑》,初识了潮剧代表人物姚璇秋老师。
行 云: 无为君写得入情入景,颇受感触;我喜欢潮剧是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爸爸与妈妈都是喜欢潮剧的,所以自小就耳闻目睹,慢慢喜欢上;在家里的时候,只要知道家乡附近哪个村有做戏,我都会与妈妈一起去看,只可惜每次都不能看到大结局就回家了。记得以前一团在我们乡中心做,那时全村喜欢潮剧的人都一起去看,那一次就过了戏瘾,终于看了一次大结局的;还有一次在邻村榕泰公司做,我也与爷爷奶奶他们一起去看,回来时与同村的人一起走,爷爷对他们说:一团不愧是一团,比划的架势很大去路。虽然现在在外面工作了,但是我对潮剧的喜爱并不因此而减少,反而越来越喜欢,也觉得越来越挑剔,现在只喜欢看这几个专业剧团的演出,特别剧院戏,更是情有特钟;过几天在这里有揭阳团的演出,到时可能又会不远千里的赶到剧院里欣赏演出。
无 为: 真的很羡慕版主,能有那么多的机会跟那么多的名家接触,能有很好的环境,我就很难,今年年初一团来演出,我只看了一个小时,前几天潮州团来演出,我看还不到一个小时,环境所迫。
洒脱小生: 家就住在公社的“戏园”旁边。小时候的我正赶上潮剧的“第二个春天”——80年代初期。时而有剧团来演出,且都是经典名戏。可惜我太小了,留下的记忆不多。只记得邻居哥哥们会去炒黑市票赚钱,因为那时真是一票难求的场面,有时候为了过戏瘾,远道而来的乡亲只能横下心来买张高价票。由于经理是我堂伯,奶奶每次都有最好的座位。而我,是个孩子,像鱼儿一样便穿梭于行里排里之间,其乐融融,度过我的童年。那时候不懂什么是潮剧,只知道很好玩,而且有零食吃。记忆中那是演过的戏有《刘明珠》、《柴房会》.........其他记忆模糊了。后来,我慢慢长大了一些。汕头电台每逢礼拜天晚上会播放潮剧全剧,奶奶家的收音机是新的,音质不错。那时候留在我脑海里面就是《飞
  49
     
   
网上热贴  
  龙刺狄青》,后来市面没有这个戏,也不知道是那个剧团演。揭阳的农村开放的相对晚,进入80年代末,我们村才有机会请来了潮剧团。是潮阳团,该团跟我们村渊源颇深,连演三个晚上,具体剧目难以一一记起,留下记忆只有《五凤楼》。当时几乎邻近村的人都来看戏,那种热闹场景是难以想象的。几十亩地的广场围得水邪不通,用竹子构造起来的临时通道也在人群中消失了,一个晚上下来几乎找不到原来构造的位置。最后一个晚上下起倾盆大雨,但是看戏的人都不愿意离去,撑着雨伞,一直看到散场。当时我还不懂潮剧,只是喜欢,喜欢音乐,喜欢戏装,更喜欢那种特有气氛..........
秋云听潮: 小时候经常跟着奶奶去看戏,风雨无阻,那时候 的广场戏还没有 避雨设施,下雨还的撑着雨伞,有时演到两点多还坚持看 ,困了睡,醒了继续看。还有收听汕头电台的潮剧联播节目,后来老妈又买了录音机,录音带,《血溅南梁宫》,《哑女告状》,《莫愁女》,一出出精彩的潮剧百听不厌,渐渐地我对潮剧情有独钟了 ,心情不好的时候听听潮剧能消愁。虽然现在娱乐多元化了,五花八门的港台,欧美音乐,我仍一如继往痴迷着南国奇葩——伴随我长大的潮剧!
高山流水: 记得小时候经常跟大人去戏院看戏,戏票还是觅人的,不是随便就买有的,白天知道晚上有戏好看了,高兴得巴不得快天黑下来,当终于到了戏院里坐下来时,心里激动碰碰跳!八十年代的潮剧录音片很多, 乡里有一家卖录音片的小店,那里几乎每来新潮剧片,我就去买和拿一些不要的录音片去叫老板录潮剧,那个老板有时候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我,我知道他的想法——就是我这么小怎么会那样喜欢潮剧呢!因为到那里卖潮剧片的人都是些大人,还有是卖歌曲的,像我这样很少。不管怎样,我就是痴迷潮剧,潮剧伴我长大!
……
摘自《潮剧明星网》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