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戏论艺
   
是潮汕话。不经意中显露无遗的浓浓乡情。
   临时擦出的火花
  年底剧团演出任务繁重。《雅娘》排练时,一团晚上下乡,白天排练,连三次彩排也都只能利用上午的时间进行。全体演职员连轴转,十分辛苦。但主创班子仍然抓住一切时机,不断细排提高。
  22号的演出,有一个细节博得满堂彩。当收到丈夫寄来的侨批时,雅娘和婆婆有一小段对白。雅娘说,婆婆,俺的日子熬到头了;婆婆接说,熬到头了熬到头了。雅娘再说,俺家的日子要好了;婆婆再接说,要好了要好了。(大意)这段看似平淡无奇的对白,两个演员演绎得十分动情,把剧场的气氛完全调动起来,成了当晚演出一个大大的亮点。
  其实,这个小细节是到广州后才挖掘出来的。彩排中,张怡凰郑健英两位主演都觉得到了这里,角色的情绪已经积淀很足,但没能完全抒发,很别扭。到了广州后,两人找了编剧沈湘渠,“密谋”加戏。戏已定型,不合适大改,最终“挤”出了两句对白,果然博得满堂彩。
  阵容强劲的龙套
  《雅娘》在广州公演,专家们一致认可一团的演出,阵容整齐,作风严谨,有大院团的风范。作为集中剧种最优秀人才的一团,整体实力确实是其他潮剧团体所难以比拟的。
   《雅娘》的阵容,有正当年的张怡凰、林初发,有老艺术家郑健英、陈秦梦,也有已经成熟起来的年轻一代林武燕、黄映伟、蚁燕丹等。就是后台帮声和一众龙套,也是星光烁烁。《雅娘》出动了一团绝大多数的演员,于是,没有演出任务的名角刘小丽、吴奕敏、汤丽娟、林燕云等承担了主要的帮声任务。一溜排开的
  37
     
   
品戏论艺  
婆姨、采茶女、士兵等龙套,个头大小平均,青春靓丽,十分整齐,也不乏王美芳、吴玉丹等能站中台的金奖演员,这种幸福的强大阵容和能挑大戏的战斗力,除了一团,潮剧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罗锡文
  得到李志浦先生去世消息的时候,我在贵阳。公务在身,无法赶到汕头送别先生,只好给治丧小组发了一副挽联:
沧海还珠,文章百卷。
梨园绝唱,粉墨无光。
   “还珠”取自李志浦先生的斋号,马萧萧曾为先生写过一副冠首联,用了“合浦还珠”的典故,先生很喜欢,故取斋号为“还珠楼”。李志浦先生是著名的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曾获得文华奖,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倡导并积极参与了戏剧的改制、改革,由他主笔、整理、改编、创作的戏剧剧本近百部,是潮剧的“戏囊”,此外还著有《还珠楼文稿》三部及《潮剧春秋》等40多万字的随笔、杂文。
   李先生与我舅父李廷波是同事,从1977年潮剧《蝶恋花》开始,他们两人就担纲广东潮剧院主要剧目的创作。李志浦编剧、李廷波作曲的潮剧深受海内外潮人的欢迎。我小时候经常住在舅父家,与先生相识较早,非常投缘。先生很慈祥,非常喜欢我这个爱写格律诗词的“小兄弟”。小时候我经常穿姐姐缝制的中山装,先生也穿中山装,老人家身材魁梧,穿上中山装很有大首长的派头,一老一少穿着中山装上街很另类,特别引人注目。
   1985年我到舅父家过暑假,先生在家听到有人用录音机放他编剧的潮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