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知识
   
“汕头市潮剧团”牌匾(陈文惠 摄)
  “文革”中,广东潮剧院各演出团和汕头市潮剧团受严重冲击,大批艺术骨干遭批挨斗,艺人纷纷被遣散改行转业。汕头市潮剧团也被撤消,1972年恢复建制。1983年7月,汕头地市合并,汕头市潮剧团和广东潮剧院同属汕头市委宣传部主管,两单位合并,至此汕头市潮剧团正式宣告结束。
  那么,国画大师刘海粟和潮剧有何渊源?汕头市潮剧团又因何能请其题名呢?湘渠老师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 80多岁高龄的刘海粟偕夫人夏伊乔莅汕采风,住在汕头市文化宫。虽然已是声名斐然的书画大家,但他依然谦和温婉,平易近人,应邀欣然提笔挥毫,赐下“汕头市潮剧团”几字墨宝。喜获大师题字后,汕头市潮剧团将其做成木匾挂在位于利安路的剧团大门上。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剧团原址改建,牌匾被摘下保存,并于后来作为展品陈列于潮剧艺术博物馆。
  53
     
   
潮剧知识  
李映蓉
  人们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对于一出戏来说,剧本的好坏至关重要。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南国之花”潮剧,虽然绚丽多姿、异彩纷呈,但是潮剧剧本却是瑕瑜兼蓄,有些错讹则蒙上岁月的尘垢,一直流传下来。解放初期,经过众多编剧和文字工作者修改整理,去芜存菁,成为一个个优秀剧目。这些操刀的笔手,除了业内人士,还有不少是关心和喜爱潮剧的文化大家,电影艺术大师蔡楚生就是其中之一。
  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本蔡楚生当年修改《芦林会》的手稿。该手稿由广东潮剧院原副院长林淳钧捐赠,淳钧老师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蔡老在这个方格稿纸本子上动笔修改的台词共有41处,其中修改唱词16处,重写的唱词,少的一句,最多的一段共16句。剧本的最后,三娘将希望寄予姜诗劝婆婆回心转意,蔡老在这些地方写下舞台提示:“此时晚霞粲然,夕阳映照江山人物,景色从前此之幽凄,逐渐变为明丽如画”。这些提示,显然也为舞台布景演员心境表达提供了参考。
  电影大师执笔修改潮剧剧本,不仅仅因为蔡楚生是潮汕人,更是当年的大背景使然。潮剧研究专家沈湘渠老师谈到,1950年戏改以后,重新整理创作潮剧剧目蔚然成风。一大批知识分子加入戏剧队伍,到1956年成立广东省潮剧团之后更加充实。时任领导也非常重视,在剧本上狠下功夫。当时邀请了汕头市副市长、教育家张华云参加《苏六娘》剧本的整理,张华云擅写诗又喜爱潮剧,既运用了生动的潮州方言,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进行充实和润色,诗人的才气充盈了笔下的一众人物,把传统剧目提高了一个层次。戏一出台便引人注目,获得很高评价,并且摄制成潮剧艺术影片,风行海内外。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