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知识
   
跳跃,生活气息浓厚的喜剧或闹剧的场面,潮丑和花旦的做功戏最为常用,如《益春藏书》、《泼水记》等。
  丁老师继续介绍:“第三种组合是苏锣组合,包括苏锣、小锣、小钹、大钹四种,多用于场面庞大、气势磅礴的场次,具有壮阔激烈、高昂豪放、苍劲大方的特点。如用于三军统帅升帐、排兵布阵、皇帝登殿等,例如《闹开封》。根据演出剧目的剧情发展和人物表演特点的要求,合理地运用各种锣鼓组合,烘托戏剧气氛,强化人物表演。”
  此外,还有月锣,俗称“狗仔锣”,月锣主要跟吹奏、笛套配套使用。“当武生行当旌旗起战鼓擂时,大斗锣就可加强音量和增添诙谐色彩。”潮剧打击乐器具有音阶化特点,是本剧种艺术风格的一大特征。丁老师告诉记者,潮剧的打击乐器都有严格的定调定音:钦仔是F调的中音“l”、曲锣是F调的“5”、深波是F调的低音“1”或“2”、大小钹是F调的“2”等,各种打击乐器合奏起来显得音色和谐协调,形成了自然和声。
  由于剧情需要,一出戏可用一种打击乐锣鼓组合,但三种锣鼓组合也可在同一出戏中交替使用。通过音色音量和节奏的对比,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
和意境。潮剧打击乐以其音色和谐、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特色而引人注目。
打击乐器
  51
     
   
潮剧知识  
李映蓉
  一家单位、一个景点,如果有了名人挥毫题写的墨宝,无形之中就会增添许多传统文化韵味。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由著名美术教育家、国画大师刘海粟先生亲笔题写的“汕头市潮剧团”牌匾(见图),笔力遒劲、洒脱飘逸,上面还有“刘海粟题”四字落款。说起这块牌匾的来历,潮剧研究专家沈湘渠老师打开话匣子,细细梳理了汕头市潮剧团发展演变的脉络。
  新中国成立前,汕头地区主要有老正顺、三正顺、老源正、老怡梨、老玉梨和老赛宝六大戏班。解放后以六大班为基础,成立剧团剧场管理站。随着社会稳定戏曲繁荣,各县纷纷组建专业潮剧团,城镇农村业余剧团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潮汕大地处处锣鼓铿锵五音飞扬。
  1956年,以正顺潮剧团优秀人才为主,包括知名演员姚璇秋、郭石梅、萧南英等,加上各剧团精英成立广东省潮剧团。这是一支名家名角荟萃的队伍,一时风靡整个潮汕,成为潮剧剧坛的一面旗帜。1958年,由广东省潮剧团和源正、三正、怡梨、玉梨、赛宝等剧团联合组成广东潮剧院,分五个演出团。1961年,被抽走不少骨干的正顺潮剧团归属汕头市,称汕头市正顺潮剧团。1965年,与原玉梨潮剧团班底合并调整,改名汕头市潮剧团。由于两个剧团不少知名演员已归属广东潮剧院,演出实力严重不足,汕头市潮剧团决定开办训练班,在社会上招收青少年学员,培养潮剧新人。剧团办班的优势在于,有一个宽广的舞台供学员实践和锻炼,学员们有了上台实操的机会,表演水平自然很快提高。郭楠、方展荣、王瑞芬、张无碍等一批优秀演员,正是在学习班崭露头角,在舞台上迅速成长起来的。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