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册《潮韵风雅》给我。我便请她在画册上签上她的大名作为留念。她满口答应,签好后还拉着我的手,到她所展出的作品前合影。不知是否巧合,这是她书写《苏六娘》戏文:“春风践约到园林,稍立花前独沉吟。表兄邀我为何故,转过了东篱花圃,来 |
|
到了垂树荫,但见那亭树寂寂,甚缘由,有约不来临”的作品;旁边她的另一幅“知蝉声几度”。由此可见对自己演的戏,她是充满了感情的。
我问她演的潮剧《扫窗会》为何演得那么传神?姚老师跟我说,是不断打磨的结果。她动情地回忆当年在北京演出时,梅兰芳大师对自己的指点。她说,梅兰芳大师看了她的表演后,对她说,戏曲是写意艺术,演员要入得戏,更要出得戏,他说,比如表演悲惨时就不能真的流泪,而是要以象征的动作打动观众。姚老师说,之前表演时,她不懂分寸的把握,受大师指点后,在表演《扫窗会》的王金真时,就渐渐有了自己的领会。比如在表演弹泪这一动作时,她右手用兰花指轻轻往右眼一抺,再转用中指和拇指轻轻朝地上弹出,就给观众一个仿佛眼泪很大点的感觉,把王金真的悲惨表现得多么生动啊。 一谈到梅兰芳,姚老师就有很多的话。她回忆说,梅兰芳先生曾对她说,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必须加强学习,要有高度的文化修养。戏曲的表演也需要文化的滋养。 姚老师说,那时她文化水平不高,梅先生的话令她大为触动,从此认真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这些年,她又开始学习书法。 书法是小道,亦是大道,我看了姚老师的书法后,赞赏她的书法写得很好,有神韵和精气神。她非常谦虚地说:“写得不好。”但她说,我也从中得到了快乐,获得了不少启发。艺术是相通的,互相焕发,互相促动。 虽然,与姚璇秋老师的接触时间很短,但我却好像与她很熟、很熟,她朴素的谈吐,谦让的风度,令人感动。 |
|
|
|
27 |
|
|
|
|
|
|
武勇 |
潮剧形成于15世纪中叶,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2006年,潮剧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多达数百种的地方剧中,京剧史、昆剧史、秦腔史等均有相关论著论及,而潮剧史却没有一部专著,直到2015年底,由吴国钦和林淳钧共同撰写的《潮剧史》出版发行。那么这部《潮剧史》的写作历程是怎样的?为潮剧研究增添了哪些新内容?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吴国钦。
潮剧源于南戏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这部《潮剧史》的写作缘起。
吴国钦:我本人从小对潮剧十分着迷。1961年,我师从戏曲研究家王季思做戏曲研究。林淳钧比我高一级。毕业后林淳钧赴广东潮剧院资料室工作,我在中大继续深造,后留校任教。林淳钧在广东省潮剧院工作50余年,一直注重潮剧资料的搜集。40余年的搜集和研究,让他萌生了写潮剧史的想法。2012年,他联系我,希望我能写一部潮剧史,他来提供资料,我则希望两人合著。我拿出提纲后,林淳钧参与到《潮剧史》的写作中来,我负责新中国成立前的部分,他负责成立后的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报》:《潮剧史》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吴国钦:传统观点认为潮剧的起源和正字戏或弋阳腔有着密切关系,但我们认为并非如此。潮剧起源于其“母体”——南戏。南戏在北宋徽宗朝发轫于浙江温州,后很快辐射开来。南戏经福建泉州、漳州南下潮州,泉潮二州地缘相接,方言相近,因此戏曲交流频繁,最终在泉、潮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声腔——潮泉腔。“音随地改”,这是中国戏曲声腔史上的普遍规律,许多地方剧种都是这样形成的。潮剧的“父体”则是潮汕本土艺术,包括 |
|
|
|
2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