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泽楷 |
潮剧历来具有演绎红色经典、讴歌时代主旋律的优良传统,建国后演出《江姐》、《蝶恋花》、《万山红》、《红灯记》等现代戏。《沙家浜》是京剧八大样板戏之一, 1963年改编自沪剧的《芦荡火种》,后经国家领导人审定,毛泽东将剧名改为《沙家浜》。故事讲述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18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敌寇,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并一举歼灭进犯沙家浜的日伪军的故事。
由于是样板戏,因此舞美设计的尺寸大小,音乐一腔一调,台词一字一句,表演一板一眼,都必须以京剧为样板,保持高度一致,不能走样。此项任务落在了当时刚成立不久的汕头地区潮剧团身上。汕头地区潮剧团成立于1970年元月,以移植演出 “样板戏”为主要任务,《沙家浜》是该团演出的首个革命样板戏。为演好这一抗战题材戏,剧团高度重视,兵分多路,逐个克服问题。一是派出朱楚珍、陈秦梦、吴木泉、范泽华、吴介孝、林野、林鸿飞、陈裕就,包括演员、导演、音乐等十名艺人前往北京,参加由中央开办的样板戏学习班(同时前往学习的还有汉剧和琼剧的艺人),观摩学习样板戏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当时京剧《沙家浜》主演者是大名鼎鼎的洪雪飞(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周和桐(饰胡传魁)、马长礼(饰刁德一)等,潮剧在学习借鉴京剧表演特点的基础上,回汕后迅速进行了新一轮再创作。二是音乐上融入西洋乐器,加入了大提琴、小提琴等,并从社会上招来多名音乐人才,打破潮剧传统的“文武畔”伴奏,改为队乐全部集中演奏,并专门设置了指挥员。据老艺人回忆说,当时该剧的演奏人员多 |
|
|
49 |
|
|
|
|
|
达二三十人。三是广纳人才,从潮安潮剧团调来唱腔高昂厚实的黄盛典和邱楚霞,从汕头市青年潮剧团调来了方展荣等,充实演员队伍。同时针对潮剧武打功底薄弱实际,从潮安杂技团特招5名身手矫健的小伙子,以配合剧中翻越敌墙等表演需要。考虑到武打演员体力消耗大,演出中间剧团重点给这5名年轻人加了“夜餐”,每人一个面包作为点心,享受了主角都没有的特别犒劳。
演员安排上也精挑细选,荟萃了一批名角形成超强团队,分别由朱楚珍饰演阿庆嫂的一线,林舜卿与邱楚霞为二线,姚璇秋为三线;黄盛典饰男主角郭建光,吴木泉饰胡传魁,吴介孝饰刁德一,范泽华饰沙奶奶,李有存饰刘副官。此外,郑蔡岳、张长城、黄清城、陈秦梦等名演员也在剧中扮演配角……导演由时任汕头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的麦飞担任,作曲是有“曲囚”美称的马飞,他在阿庆嫂的主唱段《风声紧》、郭建光的主唱段《听对岸响数枪声》以及《智斗》等片段的作曲上下足功夫,几个唱段刚柔并济,非常动听。 |
该剧有两条线,主线是以郭建光为代表的武装斗争,辅线是以阿庆嫂为代表的秘密工作。在全剧的整个结构布局中,特别突出了武装斗争,而其中又以第五场“芦苇荡坚持”为全剧的核心。由于上下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
在1970年抗战胜利15周年之际,剧目演出取得异乎寻常的成功,在社会上掀起“沙家浜”热,更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同年该剧由林舜卿、黄盛典等领衔赴广州会演,风头与声誉盖过省粤剧,后又到深圳等地 |
|
潮剧《沙家浜》一幕 |
|
|
|
|
5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