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撷英
   
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带领潮剧院团跨过黄河上京城及出访香港、柬埔寨,为潮剧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他既是潮剧编剧(与人合作《辞郎洲》),又是最早用审美眼光研究潮剧的人,著有《潮丑观察》,是一位内行懂行的领导。潮剧的辉煌,与林澜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我和林澜有过几次接触,深感他为人谦和,做事认真细致而低调,完全没有“院长”咄咄逼人的派头。书中涉及林澜的只有千把字,题目就叫《角落里的林澜》,因为拍照里他时常站在边角,平时也不张扬,这个题目恰如其分表达出林澜的个性。这样的领导,不多见吧!
  姚璇秋是众所周知的潮剧的标志性人物,有关姚璇秋的各种评论、文章或诗词,简直不可胜数。卫群的书却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视角:《姚璇秋,可 复制欤》文章简述了姚的成长历程,她如何用十年时间打磨《扫窗会》这个炉火纯青的精品剧目;文章还写到璇秋的日常生活小节:她朴素不惯打扮,第一次从香港演出归来,按规定女演员都烫了个“菜花头”,姚感到不习惯,一有空就揪头发,想尽量把头发扯直。这些细节丰富了人物,增加了我们对姚璇秋的认知。
  41
     
   
品戏论艺  
  去年才驾鹤西去的蔡锦坤,他的《闹钗》,他的扇子功,潮剧观众十分欣赏。文中写到蔡锦坤的练功,真让人惊叹不已。蔡锦坤曾对梁卫群说起上世纪四十年代他练功的往事:“到深夜没事的时候,最好选一处溪坪,对着冬菜瓿运气吐声,水边练声最好,声传得远,而且声音过水变得柔软。三年练成,声可传四里远。”蔡锦坤之所以能成为潮剧一代名丑,靠的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笨”功夫。
  本书涉及的潮剧从业人员有编剧、演员、作曲、舞美、司鼓等,其中有孩提时卖身的童伶,有大字不识一个的“戏仔”,也有名校毕业的才俊,还有诗人、专家,更多的是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艺员,正是这帮人创造了五六十年代潮剧的辉煌。而潮剧的辉煌,离不开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如书中写到著名老生演员张长城,排戏时一丝不苟,十分认真,不论寒暑,三寸二的厚靴必定穿上,棉袄套在身上,文胡挂起来,网辫勒在额头,蟒袍再穿起来……古语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老一辈演员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的谈艺录,很值得后辈人好好承继体味。
特区报
  已拉开帷幕的“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惠民演出活动亮点迭出、异彩纷呈。
  首月惠民演出活动的剧目全部是潮剧院近期的新剧目。于4日晚上演的首场演出是由广东潮剧院二团倾力打造的舞台版《刘明珠》,因电影版的该剧早已家喻户晓、有口皆碑,而且在电影中饰演“海瑞”和“刘明珠”的张长城、范泽华两位老艺术家还亲自对该戏进行传授,所以很多观众对本次的舞台版十分期待;于1月11日上演的《节义夫妻》由广东潮剧院三团倾情演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