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撷英
   
代表了潮剧编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吴教授表示接受我的说法,回去后把这写进他的文章里了。该文在我刊发表的时候,我给另加了一个题目:《绮丽戏文,生花妙笔——刍议潮剧编剧的优良传统》。
  我觉得,“绮丽戏文,生花妙笔”似乎可以概括潮剧剧本的艺术特色,因为潮剧语言注重本色,又具文采,善于运用方言、俚语、歇后语等,具有特殊的方言文学风味,而由于潮丑是潮剧艺术中最具特色的行当,与之相对应的剧本语言更是诙谐风趣、妙语连珠。握有一支“生花妙笔”,能写出“绮丽戏文”,是一个真正的潮剧编剧所应该具备的艺术潜质。
  “潮剧四大家”的提法,是我的一己之见,也许并不为大家所完全认同,正如元曲四大家所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在当时也并不为大家所完全认同一样。但我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我的根据是:这四位潮剧剧作家,都深谙艺术之道,深谙观众心理,都很尊重潮剧以喜剧见长的艺术特质,在剧作中时时注意突出以“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喜剧人物结构,都懂得把小生的俊逸风流、小旦的活泼轻俏、小丑的灵动谐趣同聚一台,给予观众一种雅致、跃动、笑噱的综合艺术感受,从而为观众建构起一个非常精妙的艺术格局。
  谢吟是潮剧编剧时间最长、所编剧目最多的终身编剧,他整理的传统戏《荔镜记》极一时之盛,成为经典剧目;张华云(执笔)与谢吟合作整理的《苏六娘》家喻户晓,盛演不衰;魏启光整理的《柴房会》,其语言及表演均令人叹为观止;李志浦整理的《张春郎削发》别开生面,轰动京城。这几个剧目都是活在观众心里的好戏。
  李志浦整理的《张春郎削发》,更因其有幸沐浴着新时期的阳光雨露而开放得格外鲜艳夺目,成为古树新花又一枝,备受赞誉,扬名遐迩。
  李志浦先生认为,“雅俗共赏是审美要求的最高境界”,《张春郎削发》便是他“雅俗共赏”艺术追求的成功实践。他的创作方法,可以归结为“三抓”、“三重”,即抓局(格局)、抓人、抓魂,着重传统戏曲结构、重视戏曲人物铺排、注重剧作的当代意识。正是这“三抓”、“三重”,使《
  59
     
   
艺坛撷英  
张春郎削发》既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赢得观众的喜爱,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潮剧以喜剧见长。继承和发展潮剧,需要更多像《荔镜记》《苏六娘》《柴房会》《张春郎削发》那样达到雅俗共赏艺术境界的喜剧,需要更多像谢吟、张华云、魏启光、李志浦那样握有生花妙笔的潮剧编剧。
陈楚金
  “莫夸骑鹤下扬州,渴慕潮汕几十秋。得句驰书傲子女,春宵听曲在汕头。姚黄魏紫费评章,潮剧春花色色香。听得汕头一夕曲,青山碧海莫相忘。”这是著名戏剧家老舍1962年4月5日在广东潮剧院写下的两首诗作之一,并于当年4月17日在《羊城晚报》刊出。“潮剧春花色色香”从一个侧面赞颂潮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潮剧历史比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都长
  潮剧,在民间还有多种别称: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潮曲等,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是用潮汕话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
  回溯中国戏曲,在12世纪至13世纪间形成了北方杂剧和南方戏文(南戏)。其中的南戏是12世纪初叶,在浙江温州首先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宋、元200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南戏逐步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传,形成了弋阳腔(江西)、泉潮腔(闽南粤东)等声腔剧种。有戏曲研究专家根据有关的史料,认为“明中叶以前,泉潮腔已很盛行,它有独特的剧目和演出形式,流传在泉州、漳州、潮州一带”。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