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淳钧 |
陈三五娘魅力
距今446年前,即明朝嘉靖丙寅年(公元1566年),福建一家颇有名气的叫新安堂的书坊,将当时流行的演绎泉州人陈三与潮州富家小姐黄五娘的恋爱故事的潮腔、泉腔剧本《荔枝记》,加以校正、重新刊刻印行,剧名改为《荔镜记》,这就是迄今见到的潮剧最古老的戏文刻本(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明嘉靖这个刻本,流传极广,至今尚有两个印本流传在海外,一本存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见向达:“记牛津所见的中文书”),一本存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存于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的这个印本,保存完好。1956年梅兰芳率中国京剧团访问日本时,把这个印本摄影带回国,存中国戏曲研究院。1959年潮剧到北京演出,中国戏曲研究院影印一部送广东潮剧院,后毁于文化革命。1964年,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主任、汉学家龙彼得教授在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又发现另一个潮剧明代刻本,这就是刻于明朝万历辛巳年(公元1581年)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大全》。入清以后,陈三五娘故事的剧本,仍在书坊间刻印流行,现在见到的刻本,有清顺治辛卯年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潮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和光绪甲申年刊刻的《绣像荔枝记真本》。一个戏历几百年,一刻再刻,说明其具有不朽的魅力。 |
陈三五娘这个戏,在福建和台湾,也十分流行。《陈三五娘》也是福建梨园戏的传统剧目,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把梨园戏《陈三五娘》拍成电影。福建的莆仙戏、高甲戏、芗戏,也都有此剧目。在台湾,据(台湾)刘美芳著《陈三五娘研究》一书记述,上世纪40至80年代,陈三五娘的恋爱故事,不仅常在舞台演出,还拍成电影、电视剧、舞剧、出版长篇小说、章回小说。
1921年,一本人佐藤春夫根据陈三五娘的故事,写成小说 |
|
|
49 |
|
|
|
|
|
《星》,出版发行。在粤东和闽南,还有民间流传的歌谣、潮州歌册、传说。相传在闽粤的交界处,有座小山叫坠花山,当年五娘随陈三奔回福建时,途经此地,五娘鬓上所插的三丹花不慎坠下,后此地漫山遍野尽开此花,此山遂称坠花山。距坠花山不远,有一小溪,五娘与益春跑累了,来此溪洗脸,从怀中取出绢帕抹汗,不慎把帕中的胭脂和香粉掉落溪中,溪水遂被染红,溪底的砂石也被香粉沉淀皆峥嵘洁白,乡民遂称此溪为粉脂溪(见《荔镜奇逢传》)。民间把陈三五娘的恋爱故事,赋以浪漫主义的色彩,加以歌颂。 |
建国后潮剧三代《荔镜记》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潮剧以单折《大难陈三》赴武汉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曲汇演获优秀剧目奖。1955年老戏剧家谢吟根据老艺人口述,并参考梨园戏剧本,整理重编,剧名仍叫《陈三五娘》,由正顺潮剧团演出。次年,正顺潮剧团带此剧目,赴广州公演,原计划在广州演两个月,但开锣之后,连演皆满,在广州竟连演三个多月,为满足观众的需求,最后十天,移师至有三千多个座位的中山纪念堂演出。在中山纪念堂演出期间,恰逢梅兰芳率中国京剧团赴日本访问演出途经广州,梅兰芳前往剧场观看。演出后,梅兰芳、欧阳予倩、袁世海、李少春等登台与姚璇秋握手祝贺。1956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陈三五娘》成为该团首批演出剧目。1957年潮剧首次赴北京演出,获得好评,戏剧家田汉曾赋七律一首赠潮剧团: |
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
湖边细柳迎环佩,江上名桥走凤凰。
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
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 |
诗中的“璇秋乌水各芬芳”,是指潮剧饰五娘的姚璇秋和梨园戏饰黄五娘的名演员苏乌水。 |
1960年,广东潮剧院带《陈三五娘》、《苏六娘》、《辞郎洲》等剧目到香港演出,轰动一时。1961年珠江电影制片厂与香港凤凰影片公司合作,把《陈三五娘》拍成彩色影片,剧名改为《荔镜记》。九月,影片即将封镜,时值中秋佳节,香港凤凰影片公司在广州泮溪酒家设宴,宴请当时也 |
|
|
5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