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艺人累得喘气
仍坚持示范
潮剧“非遗”的传承发展,离不开老一辈潮剧艺术家的无私奉献。传统的表演程式,必须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才能流传下来。在此次潮剧“非遗”传承工作中,他们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叶清发、黄瑞英、谢素贞、陈瑜、林蕴育、林鸿飞、陈邦沐这些名字,都曾光彩夺目地出现在潮剧舞台上。这一次,他们受邀来到排练场,将他们演过的戏一五一十地教给青年演员。这些可敬的潮剧艺术家,其中最高龄的已近80岁,原本他们都应该在家中享受悠闲的退休时光,但一听到自己参与的是潮剧的传承工作,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家在广州的姚璇秋,一边照顾着生病的老伴,一边还记挂着潮剧的传承工作,尽管无法来到现场指导,但仍经常打来电话关心、指导。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排练场上,有了这样的镜头:满头银丝的老艺人一丝不苟地亲身示范、仔细讲解,青年演员若有所思地聆听着、模仿着,一个眼神,一句唱词,一个小动作,无不经过三番五次的磨练。尽管是初夏的天气,但没多久,他们的额头就已布满汗珠。
谢素贞是建国后第一个潮剧刀马旦演员,曾凭借《打花鼓》中花鼓女一角,在1954年省汇演中获大会表演奖。她的武功深厚细腻,独具一格,表演风格干净利落,极富感染力。这一次,她负责将这出成名之作《打花鼓》传承给二团的青年演员。在《打花鼓》中,谢素贞保留了“单云手”、“站腿”、“剪刀剪”及“夹背”四个经典动作,由于这些动作在当今潮剧舞台上已不多见,青年演员自然不熟悉,其中有一个“花鼓女”纵身一跃用双脚夹住“卖艺人”的腰际唱曲的“夹背”动作,更是难住了青年演员。为了让他们更快地进入状态,已近花甲之年的谢素贞不辞辛劳,不厌其烦地亲身示范,就算累得喘气,仍坚持把动作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这份可贵的敬业精神,常常把青年演员们感动得直掉泪。
有的老艺人还自掏腰包,为青年演员添"行头"。著名潮剧艺术家方展荣 |
|
|
3 |
|
|
|
|
|
在为二团的青年演员传承《程咬金宿店》时就发现,由于团里没有这出戏要用到的开口胡道具,演员们只好自己找来旧的胡子道具进行修剪,但怎么剪也不像样。一见此状,方展荣专程开车去了趟潮州,走街串巷买来了专用的道具,并依据演员的形象作了修剪。给青年演员一戴上,整个戏剧形象就鲜活了起来。
“潮剧传承,我们责无旁贷。”谈起此次潮剧“非遗”传承工作,方展荣感慨万千地说,潮剧老前辈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如果不靠这些老艺人传下来,就有可能会流失在时间长河中。能够将它们原汁原味地传授给后人,是老艺人们共同的心愿。
|
挑战新行当
“苦角色”变“狠角色”
|
敢于突破,才能拓宽戏路,找到新的自己。在此次潮剧“非遗”传承工作中,有不少青年演员都大胆尝试跨行当表演,对自己的表演进行重新“雕琢”。在《闹开封》一戏中,以往扮演青衣的一团演员洪楚云就挑战了从未演过的行当——老旦,从一个怨气十足的“苦角色”变身为刁毒泼辣、眼神犀利的“狠角色”,实现了表演的新突破。
洪楚云说,《闹开封》一直就是她最喜欢的折子戏,她尤其倾心其中饰演王氏的朱楚珍老师的表演。但青衣和老旦的风格完全不同,她原本以为自己不可能与这个角色有交集,没想到,这一次传承工作安排表中,“王氏”一角的扮演者竟赫然写着她的名字。因着这一份意外的惊喜,她更加刻苦地投入到角色中去。
然而,在排演的过程中,洪楚云还是碰到了许多困难。多年扮演青衣行当,那一招一式仿佛“粘”在她身上似的,挥之不去。为了冲破自己原有的外壳,她废寝忘食地研究以前的录像,并在张长城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一次又一次地练习。经过不断揣摩,她终于在口白、唱腔和眼神上颠覆以往的风格,传神地饰演出角色中的霸气,成功塑造了王氏一角。 |
摘自《汕头日报》2011-6-9 |
|
|
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