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山
潮汕最负盛名的工艺很多,花灯便是其中一种。
旧的花灯,内容居多来自戏曲舞台,许多剧名被编成琅琅上口的顺口令,叫做“百屏花灯”,从头屏《董卓凤仪亭》开始,一直唱到第一百出为止,都是妇孺皆知的戏目。一九O九年,曾有潮州花灯艺人杨云楼、杜松二人,用《红楼梦》故事制作花灯参加全国“花灯赛会”得奖。及后,更有艺人林乐笙制作的花灯,被先后运往英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地展览,而其最佳作品,也都是《陈三五娘》、《长板坡》、《甘露寺》、《凤仪亭》、《贵妃醉酒》、《昭君出塞》、《水淹金山寺》、《狄青取珍珠旗》这些群众喜见乐闻的戏曲人物和故事。
可见戏曲在潮汕工艺中的影响是深远的。
|
|
|
|
|
潮 文
潮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童伶制度,故有一整套与此相适应的艺术形式。比如依照传统曲牌形式编曲以四孔定调(即F调)、同腔同调,已与成年的男演员很难适应了,因而不得不以女小生和唱钿声的大小生来顶替。造成了满台是童声童色,高声、尖声、一色声的结果,更严重的是把许多可经变调后担任小生的男演员拒于舞台之外。作为潮剧领奏乐器的二弦,定调高了,音色、音幅却与成年唱声有着相当的距离。此外在传授艺术方法上的教唱制度、教唱方法,也依然存在着填鸭式或模仿式为主的习惯,都是不科学的,都在阻碍着潮剧的发展。
我们承认艺术欣赏有它的习惯性,但也承认有它的可变性。只要我们心中有数,以“推陈出新”为原则,一定能够摸索创造出具有潮剧艺术特点的形式来。有些剧团已在实践中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和成果,应加以总结推广,但决不可有“墨守成规”、“避难就易”或“只顾门市”的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