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边会》中李三娘服装 最古老的“苦项”
一件没有镶边刺绣,没有任何花纹装饰,颜色也只有蓝白两色的戏服
发布时间:2017/2/14 11:03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作者:陈文惠

1.jpg

 

  在广东潮剧院潮剧艺术博物馆中,一件素蓝色的衣服显得与其他色彩鲜艳、点缀华丽的戏服有所不同,这是一件既没有镶边刺绣,也没有任何花纹装饰,而且颜色也只有蓝白两色的戏服,显得素雅简朴,端庄大方。在艺术博物馆橱窗里的摆设,这件素蓝色的戏服与一根扁担和两个木水桶摆放在一起,这样的情景陈列,相信看过潮剧传统折子戏《井边会》的戏迷一眼就认出,这是剧中“李三娘”穿的戏服和上台表演时的木桶道具,这件戏服叫“苦项”(见图)。

  传统乌衫旦因穿乌衫而得名

  在潮剧的表演方面,角色的行当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李三娘”的角色属于行当中旦行的青衣,也叫乌衫,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中比较注重唱工。据了解,这个行当所表现的人物大都在少妇到中年妇女这个年龄层次,特别表现情感成熟、饱经沧桑、命运坎坷并敢于抗争的人物特征,多为悲剧人物,例如潮剧传统折子戏《井边会》中李三娘的角色,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脍炙人口的“乌衫戏”潮剧《井边会》是《白兔记》一折,由于它保留着潮剧的唱工戏和优美的曲牌,因此它经常以折子戏的形式单独演出。说到乌衫,从事舞台服装设计的国家二级舞美设计师吴筱南老师告诉记者,这种斜襟式的乌衫是最古老、最传统的款式,乌衫旦一般扮演已出嫁的中青年妇女,一般是贤妻良母或贞节烈女,也称青衣。

  传统潮剧中有“乌衫”这个行当,最初是因为穿乌衫而得名,正像京剧穿青衣而有“青衣”这个行当一样。据资料记载,1955年潮剧改革,参照京装青衣,乌衫服装也被改革,此后,像“李三娘”这类的角色都以青衣出场,“乌衫”这个行当也改称“青衣”。

  乌衫标准的水袖长度是一尺八

  潮谚云:“小生拿折扇,花旦抛目箭,乌衫目汁嗒嗒滴。”在传统潮剧中,未上场先在幕内叫“苦呀……”,正是乌衫戏的传统叫句,可见青衣是一个悲剧角色。《井边会》是一出长演不衰的剧目,剧中“李三娘”的角色充分展现了潮剧传统青衣的美学意趣,历经数十春秋的洗礼,人物色彩依然没有褪淡,沉淀下来的是其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去年,在市慧如剧场“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的舞台上,由演唱该剧已经20年的老戏骨邓少珍扮演“李三娘”,表演伊始,“李三娘”在台内叫了一声“苦啊”,肩挑桶儿,悲怆愁苦,步履沉重地出场,眼神、水袖等的细节表演同时到位,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如今,邓少珍扮演的“李三娘”已经是第三代“李三娘”了,吴筱南老师告诉记者,现在舞台上“李三娘”所穿的乌衫已从斜襟改良为对襟的款式,同时也点缀了一些镶边的刺绣,“如今舞台上的乌衫已经有所点缀,比潮剧艺术博物馆中展示的这件最古老的乌衫已有所改良,对襟的款式搭配刺绣的镶边,不会太素净,符合现在人们的审美。”

  尽管乌衫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审美变化等因素而式样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是水袖的长度,“乌衫标准的水袖长度是一尺八,而且材料基本一样。”吴老师说。

  乌衫角色以情入戏表现悲剧人物

  “潮剧青衣如要演好悲剧角色,就要做到以情入戏”,吴筱南老师告诉记者,扮演乌衫的角色一般都是表现悲剧人物,例如《芦林会》中的庞三娘、《扫窗会》中的王金真等角色,这些青衣角色的表演都给观众呈现出善良的弱者形象与悲剧色彩。演出时较注重情真意切,感情饱满而又委婉动人,以情托声,声情并茂。“演青衣,要演得叫人落泪,台上台下同声悲伤。”

  经典的乌衫角色,《井边会》中李三娘咬指写血书一段的表演最为典型:“别郎容易见郎难,遥望关河烟水寒,数尽飞鸿书不至,井台积泪待君看。十六年前容颜改,八千里外心怎安?早回一日能相见,迟来一刻见面难!”演员凭借哀怨凄楚的戏文曲调,运用哀鸣的声腔,令人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可见,青衣戏浸透着一个“情”字,要做到以情做戏,以情传戏,才见其艺术感染力。

  乌衫是潮剧舞台人物造型的组成部分,潮剧的行当是从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身世、地位、素养、性格等方面概括出来的,因为乌衫(即青衣)是苦项,扮演悲剧愁苦的角色,所以用最简朴素净的式样反映在服装的设计上,这也是潮剧舞台表演的特色之一。   
 

 
 
上一篇: 潮剧用真声演唱,唱念用古朴“二四谱”
下一篇: 潮剧老戏服背后的故事
 
 
 
 
 
 
 
 
  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地址:汕头市金平区潮护路6号
                       邮编:505021 电话:0754-88112102 传真:0754-88112104
                       粤ICP备13008716号 粤公网安备44051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