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院动态 一团动态 二团动态 市团动态 公告栏  
 
姚黄魏紫费评章潮剧春花色色香
发布时间:2016/6/27 11:03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作者:陈楚金

1957年毛主席接见首次晋京的潮剧演员

潮剧在新加坡公演

潮剧在香港演出

1963年,周总理在穗接见潮剧团演员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广东省四大地方戏曲之一。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汕头的潮剧、潮州音乐、潮阳英歌、剪纸榜上有名。

  潮剧是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而来。

  潮剧在明代称为潮腔、潮调、泉潮调,清代至民初称为潮州戏、潮音、白字等。至于“潮剧”之称,最早见于清光绪乙亥年(1875)的《粤游小识》,书中写到“潮剧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操土风”。

  潮剧在四百多年的演变中,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汉族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民国时期,汕头有好几家专业的潮剧戏班,深受戏迷欢迎的有老正顺香班、三正顺香班、老源正兴班、老玉梨春班、老怡梨春班等。

  1956年8月,广东省潮剧团成立。1958年12月广东潮剧院成立,广东省潮剧团并入,改为广东潮剧院一团。上世纪50年代末,成立汕头戏曲学校,各县也先后建立潮剧团,潮剧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潮剧演遍海内外

  历史上,潮汕曾多次出现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浪潮,潮剧也伴随着移民的足迹流播到海外,最初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一带。19世纪中后期,老正和、老双喜、老万年春、老赛桃源、老赛宝丰等潮剧班在南洋群岛,特别是暹罗、实叻、安南等地巡回演出已相当活跃。至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高潮,到南洋各地演出的潮剧班多时达四五十班,他们除在潮汕人聚居的社区临时搭台演出娱神戏、还愿戏、喜庆戏外,还随着城市居民的猛增和娱乐行业的发展,逐步向城市汇集。潮剧在南洋演出的高潮时期,国内正逢战乱,因此滞留南洋演出的戏班便先后以不同渠道和方式在当地申请永久居留,获准重新组班营业。(摘自《汕头大博览》海外潮剧)年逾九十的李伯当年是戏班的竹弦师傅,该戏班就留在暹罗。解放后他思念亲人心切,回到澄海安度晚年。他告诉我,当时在海外安家落户的戏班有在暹罗的老万年青、老怡梨春、老怡梨兴、老梅正兴等;留在新加坡的有老赛永、老一枝香、老三正顺、老荣和兴等;留在安南的有正天香、老玉春香等,这就开始有了当地的潮剧班,在南洋形成海外潮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东南亚各国也遭受战乱,海外潮剧团深受其害,逐步走向衰退。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暹罗的潮剧艺人曾建立有3000多人参加的潮剧艺员协会,旨在振兴潮剧,尽管困难重重,毕竟也为壮大海外潮剧队伍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随着华侨与华裔迁徙的足迹,潮剧又传播到欧洲、北美和澳洲的一些国家,成为潮汕人心系家国、情牵故里的标识旋律。

  基于潮剧是联络世界各地潮汕人乡情乡谊的重要桥梁与纽带,1960年5月26日至6月21日,广东潮剧团第一次到香港公演,剧目有《辞郎洲》、《荔镜记》、《苏六娘》及《辩本》等折子戏多出。1960年10月至12月9日,以中国潮剧团的名义,受国家委派赴柬埔寨王国访问演出,在金边及7省演出共42天,剧目有《荔镜记》、《芦林会》、《闹钗》等。从那时起,仅是广东潮剧院(团)就先后60多次组团到柬埔寨、泰国、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法国、美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潮剧给潮汕人争光

  1957年4月27日,潮剧组团赴北京参加汇报演出,在京共演出27场。5月15日,在怀仁堂汇报演出潮剧《扫窗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李济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潮剧演出,并上台与演员亲切握手,赞扬演员演得好。期间,潮剧团还在北京、上海、杭州公演,剧目有《辩本》、《扫窗会》、《闹钗》、《陈三五娘》、《苏六娘》。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在观看潮剧《陈三五娘》和《扫窗会》演出后,在剧团离京前夕,赋《七律》诗赠别:“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湖边细柳迎环佩,江上名桥走凤凰。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此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戏剧》等新闻媒体都对潮剧晋京演出作了报道和评论,一时间“南国奇葩”备受瞩目。

  1959年,以广东潮剧院一团为基础组团赴京作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演出。10月27日在怀仁堂演《辞郎洲》,刘少奇、董必武、周恩来、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并与文化部长沈雁冰等接见全体团员,合影留念。后剧团在京、沪、宁、杭、赣巡回公演,剧目有《辞郎洲》、《松柏长青》、《芦林会》、《刺梁骥》等。

  1962年4月,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曹禺、阳翰笙、李健吾、张庚等应邀来到汕头,多次观看潮剧演出,对潮剧留下美好印象。老舍对潮剧的唱腔音乐给予很高的评价:“中国戏曲最大的缺点是音乐拿不出去。京剧出国就不大唱,只能演武戏。潮剧就不同,潮剧的音乐很丰富,恐怕还保留有唐宋的音乐。这些东西就得好好发扬它,将来在国际上可以有地位的。”在离开汕头时,还留下两首赞美潮剧的诗:“莫夸骑鹤下扬州,渴慕潮汕几十秋。得句驰书傲子女,春宵听曲在汕头。”“姚黄魏紫费评章,潮剧春花色色香。听得汕头一夕曲,青山碧海莫相忘。”第一次观看潮剧的曹禺,激动地说:“看了潮剧之后,就有了个感觉,为什么那么多的华侨爱好潮剧呢?原因就在于潮剧的地方色彩非常浓厚,看了使人念念不忘。这是个了不起的剧种,它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不懂潮州话的人,没有看过潮剧的人,比如我看后就感到很合胃口,就被吸引住了。”

  1962年6月,田汉南下广州,适逢澄海县艺香潮剧团在广州演出。田汉连续观看了《彩楼记》和《金福戏鬼》、《梅英表花》、《柴房会》两场演出后,即席挥毫赋诗三首以赠,其一为:“热情如火艺生香,古调新声再发扬;鼓舞东南亚洲气,剧坛应共谢潮阳。”其二:“患难相从却见嘲,潮人古曲楚人骚;人民自是怜芳洁,看罢龙舟看破窑。”其三:“新翻南国百花谱,绝妙人间鬼趣图;地下故人应额手,老麟雏凤好工夫。”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潮剧作为最具世界性的剧种,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朵绚丽的南国奇葩,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一定会再创辉煌。


 
 
上一篇: 潮剧舞台——现代戏同样精彩
下一篇: 艺德艺术留芬芳
 
 
 
 
 
 
 
 
  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地址:汕头市金平区潮护路6号
                       邮编:505021 电话:0754-88112102 传真:0754-88112104
                       粤ICP备13008716号 粤公网安备44051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