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英为演员作示范讲解(陈文惠/摄)
为进一步抓好传统戏曲传承复兴,弘扬优秀潮剧艺术,连日来,广东潮剧院一手做好疫情防控,一手紧锣密鼓地以剧目传承开展复工复产,逐渐复排潮剧《苏六娘》《荔镜记》《八宝与狄青》和传统折子戏《铁弓缘》《芦林会》《刺梁骥》等优秀剧目。继本月初启动传承复排潮剧传统折子戏《铁弓缘》之后,近日,又邀请国家一级演员、素有“金嗓子”美誉的郑健英为演员复排传统折子戏《芦林会》,记者来到广东潮剧院排练厅探访老艺术家现场传承剧目情况。
首次传承青衣戏代表性剧目
“青衣台步,动作要规范、稳重、大方,快步跑圆场要稳、要密。”在广东潮剧院排练厅,76岁的郑健英轻抬碎步,正在为青年演员示范潮剧传统折子戏《芦林会》“折枝”唱段,只见她一台步、一手势,动作、眼神规范到位,正在细心地指导5位青年演员,虽年过七旬,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唱腔铿锵清亮,宛若玉质金声,走圆场轻盈的身段一点也不比青年人逊色。
《芦林会》中“庞三娘”是青衣行当,潮剧青衣又叫乌衫,要求演员举止端庄、稳重、大方,从唱腔到念白,一字一句皆见门道。“青衣不能太浮,分寸很重要”,50多分钟的折子戏唱段,从表情到动作,从台步到眼神再到唱腔,演员们在郑健英的指导下,“持袖挡风”“手折苇枝”等动作规范,表情逼真,人物性格特点鲜明,一招一式极尽哀怨,诉说着人物凄楚苦况,细腻地传递了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和复杂痛苦的内心世界。除了示范表演动作,郑健英还结合剧中封建社会年代背景,为演员讲解“庞三娘”对生的欲望和生活的希望,帮助演员在表演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芦林会》是潮剧青衣戏,剧目经过一代代潮剧老艺人的接力传承,至今基本保留原戏文。”作为潮剧舞台艺术精品,郑健英表示,该剧在唱念上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次传承教唱是她首次正式传承该剧,因为是一部潮剧唱工戏,为了表演细腻,需要花时间耐心细磨。同时她透露,该剧也为她赢来“金嗓子”美誉。
郑健英回忆道,1979年潮剧首次出访泰国,当时在泰国曼谷,《芦林会》一剧演毕,幕未闭下,台下观众已掌声震耳,很多观众看得双眼挂泪,郑健英精湛的唱腔艺术和独特的金嗓腔韵倾倒当地潮剧戏迷,博得观众连连惊呼“金嗓子郑健英!”,由此饮誉海外。1992年,郑健英参加新加坡戏剧节演出,《新加坡联合早报》称她为“金嗓子”。
“传、帮、带”激励青年演员
目前正处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演员没有外出演出,由此,广东潮剧院组织演员们分期分批进行学习,通过邀请潮剧老艺术家们担任传承老师组织教唱,把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进行传承复排,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老艺术家在“传、帮、带”中高尚的艺风、艺德,也深深感染并激励着年青一代演员,使传统剧目得到传承,在舞台上再现。
“现在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这个戏确实有点距离。但这次剧院挑选基本功扎实、演出经验丰富的青年演员学习传承,她们学戏认真,我非常满意,有信心。”谈及演员,郑健英表示,广东潮剧院青年演员艺术实力强,潮剧传承同时也是一次锻炼队伍的好机会,青年演员的成长也促进了剧院中坚力量的成长,在舞台上展现较强的团队艺术实力。“让青年演员在传统剧目中汲取营养,对演员的舞台表演张力得到很好的提高,所以,我有义务、有责任做好潮剧艺术传承工作,承担对青年一代的‘传、帮、带’任务,把剧目传承下来。”
良好的学习氛围为青年演员的技艺提供进步的土壤,据导演郑松明介绍,此次复排传承经典折子戏,主要是在原剧基础上精益求精,演出队伍更加突出行当特色,将配合新的灯光舞美对该剧进行包装,让潮剧地域特色与时代特色相统一,走潮剧精品创作之路。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潮剧是汕头的文化名片,早已融入到这座海滨城市的血液,潮剧在传承中不断融汇创新。接下来,广东潮剧院将创作排演更多精品力作,让古老潮剧焕发生机,繁荣汕头文化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