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知识
   
美环境烘托下,与整剧总体的创作风格浑然一体,给人乐诗般的美感和厚重的历史感。吴老师介绍,《东吴郡主》的故事出于东汉末年,那个年代女贵 族穿的是没有水袖的服饰,这里设计如海鸟的翅膀一样宽大的袖口。张怡凰充分抓住这“宽大袖口”的可舞性,以诗化的方式去表达对人物角色的独特感受,去展露人物的个性和心态。特别是在新婚喜庆这一场,宽大的衣袖左右摆动十分飘逸,随着张怡凰轻盈的步态摇曳生姿。孙尚香的飒爽英姿、新婚女子的羞喜被表现得丰满突出,通过“宽大袖口”突出了形体造型美,达到戏剧化、舞蹈化、节奏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人物心理与行为表述的整体。
  《张春郎削发》公主佩带
  首创羊毛绒苏绣绣成

  而潮剧《张春郎削发》中张春郎的和尚衫和双娇公主的长宫衣也别有一番特色,那是1987年上京演出的服装。设计该服装的吴筱南老师告诉记者,双娇公主的长宫衣由传统宫衣经改良而成。宫衣裙改变了以往两层的穿着方式,变成只有一层且从上自下颜色渐变,使演员着装起来不会显得臃肿,“这是当时在上海京剧院服装厂制作的,宫衣裙中间的佩带是首创用羊毛绒苏绣绣成的,显得立体厚实”,吴老师说,这套服饰在现在看来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在当时演出时受到各方的好评,特别是双娇公主头戴的舞凤冠,“这顶舞凤冠帽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映庭师傅制作的”,更好的衬托出一位既刚烈又不失柔媚的公主形象。
  张春郎的蓝色和尚衫显得较为素净,款式与项衫相同,有水袖。戏衣的水袖,是手的延伸,一段一尺来长的白绸,缝在长衣袖口上,舞起来有如水波荡漾。看《张春郎削发》的“追殿”,张春郎和双娇公主配合着锣鼓,且追且舞。春郎用外旋袖、跨腿、扬袖加送拂尘,动作洒脱阳刚;双娇用摇袖、冲袖、双翻绕袖,举止柔媚轻盈。两人配合默契,尽显水袖之美。该剧于1982年12月由广东潮剧院一团首演,1985年获广东省鲁迅文艺奖。1984年拍成彩色宽银幕影片,发行海内外。
  “戏曲艺术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改变而具有时代感,服装也一样,既有改良也不应离开历史”,吴老师认为,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对服装的提炼、夸张要尊重剧中历史文化背景和当时生活的真实感。有了这样的
  37
     
   
潮剧知识  
前提基础,才能引领观众进入剧情既定的社会氛围。
  《辞郎洲》武生武旦
  改良甲飒爽威武

  潮剧服饰的设计须寻找人物的传神特点,加以突出强调,形成塑造人物的本质特征,再从传统中汲取艺术精华,注入创新元素,通过视觉重组,体现集体创作的统一意念,让人物服饰以个性的、现代的方式“说话”,烘托推动戏剧情感表达及戏剧节奏的积极因素。
  吴老师介绍,橱窗中这套飒爽威武的武生、武旦服饰,就是潮剧《辞郎洲》中演员穿的“改良甲”。改良甲俗称“甲半”。分两截穿,不配甲旗。上身、肩膀、前后裳带简少,紧身轻便灵活,有利翻滚武功表演。服饰中武旦改良甲是白底绣线,而武生改良甲是绿底满绣金银线图纹,显得端庄威武。
  吴老师说,“这套传统的服饰具有潮绣托底、垫高、呈现立体感的刺绣工艺技法,其配色对比鲜明,装饰性强,将潮绣的刺绣特点溶入潮剧服饰之中。”潮剧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舞台服饰,包括戏服、盔帽、靴鞋、髯口等实行衣箱规制,由三四十种特定造型的戏服和盔帽,通过造型、色彩图案的变化,配套使用,这种简单而适用的方式,直至今天仍为我们继承运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潮剧服饰大力进行改革,在原来传统特色基础上不断吸收外地剧种的服饰特点,创制新的服饰,使潮剧舞台百花齐放,璀璨闪耀。
潮剧《辞郎洲》的“甲半”(陈史 摄)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