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老正顺班召开废除童伶制大会,这是潮剧的一大进步,是个转折点。”广东潮剧院郑松明导演介绍,童伶从小被卖进戏班,没有人身自由甚至缺乏生存保障,老戏班的童伶卖身契约、罚跪、打掌心、“摸仙石”、“抄公堂”等,是旧制戏班童伶悲苦凄凉的生活缩影。新中国成立前,潮剧实行了很长时间的童伶制,除乌面、老丑、老生和老旦由成年演员担任外,其他如小生、闺门和花旦等行当均由童伶演出。在这部分介绍中,有废除童伶制后源正潮剧团、老怡梨潮剧团组织演职员上文化课的照片;有1956年8月1日广东省潮剧团成立和1958年12月25日广东潮剧院成立时全体人员的珍贵合影;有1957年潮剧《闹钗》、《扫窗会》和《杨令婆辩本》等“百花潮中的三块宝石”首次晋京演出的剧照;还有1959年潮剧二次晋京,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演出《辞郎洲》的剧照……
学习交流酿潮剧事业之蜜
这部分展出自1959年至2004年期间,潮剧艺术家向京剧大师梅兰芳、著名戏剧家田汉、著名作家老舍、戏剧家曹禺、电影艺术家蔡楚生、戏剧家欧阳予倩、京剧名家盖叫天、电影艺术家孙道临、著名粤剧演员红线女等诸多戏剧界泰斗名家学习的珍贵合影,潮剧艺术家们通过各种途径广采姐妹 |
剧种之花,酿制潮剧事业之蜜。
展柜的展品中,有电影艺术家蔡楚生先生修改《芦林会》的手稿,该手稿由广东潮剧院原副院长、知名潮剧学者林淳钧老师捐赠。蔡老在这个方格稿纸本子上动笔修改台词共有41处,其中修改唱词16处,重写的 |
|
各种奖状、奖杯和奖盘等纪念品实物(图②) |
|
|
|
|
65 |
|
|
|
|
|
唱词,少的一句,最多的一段共16句。剧本的最后,三娘将希望寄予姜诗劝婆婆回心转意,蔡老在这些地方写下的舞台提示,为舞台布景和演员心境表达提供了参考。
展柜中还有潮剧向姐妹艺术和兄弟剧种学习,通过移植改编的《八一风暴》《十五贯》等剧本的展示。
硕果累累涌现一批批优秀剧目 |
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潮剧这朵以艺术家们辛勤汗水浇灌的南国奇葩结出了累累硕果,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剧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这部分展出从1959年至2009年期间,参演和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的剧目,有1987年参演中国首届艺术节的《张春郎削发》;有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的《袁崇焕》;有1990年参演第二届中国戏剧节的《丁日昌》;有2000年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同时参演2001年第七届中国戏剧节的《葫芦庙》;有获得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的《东吴郡主》;有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奖”文华新剧目奖的《陈太爷选婿》等。
潮剧艺术香飘四海广受好评
潮剧艺术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湛的艺术表演,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足迹遍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泰国、越南、柬埔寨、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地。海外的潮剧观众将对潮剧艺术的深厚感情,凝聚为珍贵的纪念品,表达他们对潮剧艺术的深情厚谊。
据沈湘渠老师编著的《潮剧史话》记载,潮剧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被后人誉为“金色十年”。十年间,二十几个职业剧团在粤东和闽西南的剧场巡回演出。十年时间,继两次上北京汇报演出之后,1960年5月,广东潮剧院应邀组成广东潮剧团第一次到香港公演。
1960年10月,广东潮剧院接受国家委派,以“中国潮剧团”为团名,应邀到柬埔寨演出,柬埔寨苏哥玛王后还为到访的演员授勋。
在这部分展柜的展品有赴法国演出受赠纪念品巴黎埃菲尔铁塔模型,赴越南演出受赠纪念品木雕美猴王,赴泰国演出受赠纪念品紫檀木雕象等。潮剧艺术的传播受到海外观众的一致好评。 |
|
|
6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