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庭从事潮剧盔头制作还得从他父亲陈其盛说起。
陈其盛是潮汕知名木偶及剧装艺人,9岁就入当地纸影戏班(即提箸木偶戏)习艺。潮汕纸影戏班与潮剧一样,都需要有戏棚、布景、服装道具、丝竹锣鼓。那时纸影的装束道具大都由本戏班艺人制作,陈其盛就是在这样的民间纸影戏班随师学艺,练出一套纸影演艺技巧,并先后在当时知名的老梅正兴、三正顺、玉梨、怡梨等纸影戏班担纲主演。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使他练就一套娴熟的纸影表演技艺和制作技艺。解放后,陈其盛一直从事这项手 |
|
文凤冠(图②)陈文惠 摄 |
|
工技艺,成为潮汕著名影戏艺人。
陈衍庭从小受父亲的艺术熏陶,青年时便随父学艺,开始从事木偶的制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古装潮剧陆续重返舞台,需要大批古装戏服。陈家父子开始从木偶转向潮剧剧装盔头制作。40年来,陈衍庭潜心研究,博采众长,渐渐成为这个行当的知名艺人。由他制作的剧装盔头制品涉及潮剧各个行当的帽盔品种,从开始的60多个发展至现在多达上千个造型。他的工艺制品在制作上遵古法制,又不断创新,造型准确、工艺精细、用料考究,不仅为广东潮剧院专用,还颇受粤东、闽南、香港乃至东南亚等地潮剧戏班的青睐。 |
|
|
|
63 |
|
|
|
|
|
|
李映蓉 |
有潮剧就有戏班,戏班是潮剧的载体,戏班的荣枯反映着潮剧的盛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岭东日报》记载:“潮音凡二百余班,此为潮音戏之鼎盛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潮汕各地纷纷成立专业演出团体,也就是职业剧团。经过潮剧改革和数十年的发展演变,城乡业余剧团也蓬勃发展。加上广泛分布于海外的潮剧社团,“南国之花”枝繁叶茂。在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里,有一面特殊的展板,采用表格形式,以时间和地域为线索,详细罗列了1862年以来国内及海外潮剧职业剧团概况。正如旧时潮剧开场前必演的吉祥戏《净棚》所概括:“高搭彩楼巧艳妆,梨园子弟有千万”。 |
清代戏曲繁荣民国戏班凋零
第一阶段是清代(1862-1910)顺治、光绪、宣统年间的戏班名录,包含老正兴班、新顺香班、老正顺香班、三正顺香班、老源正班、老玉梨春班等较知名的戏班。同一时期还有中正兴班、正华兴班等数十班底。这一时期,有潮音戏、白字戏、本地班等称谓见诸碑刻、报刊、著作,潮剧一词也开始使用。民间还流传“无请老正兴,甜粿无欲舂”、“老源正,无看心头痛”诸多民谚,足见时人对潮剧的喜爱。 |
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战乱和枪声淹没了铿锵锣鼓声,大多数戏班都散了,只有少数几个班子在战火硝烟中苟延残喘。期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对于潮剧有所促进,也出现过短暂的繁荣。而1939年潮汕沦陷后,潮剧遭受空前浩劫。1945年日本投降,内战烽火又起,这时候国内仅存怡梨、赛宝十几个剧团,潮剧也在低迷中等待复兴。 |
|
|
6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