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戏。农会组织的迅速发展壮大,农运烈火以燎原之势的熊熊燃烧,严重威胁到以陈炯明等为首的地主豪绅们的权益,引起反动势力的严重恐慌和疯狂反扑。他们对彭湃实施利诱威逼,一方面以"世侄故交"为幌子,千方百计进行套近笼络,试图把农会纳入军阀陈炯明的反革命营垒,一方面又以当地长期遗留的"乌旗"、"红旗"帮派问题,制造事端,企图分裂农会组织。阴谋失败后,又改用武力全面镇压农运,抓捕农会会员。戏中,面对敌对势力的软硬兼施,陈秦梦扮演的彭湃一身风骨,正气干云,与反动势力斡旋调停,据理力争,斗智斗勇,最终取得胜利。 |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安排名青衣林玩贞扮演彭湃大嫂彭陈氏。林玩贞出生于陆丰,熟悉当地风土人情,扮演起彭湃之嫂来显得胸有丘壑。剧中《抗租》一场戏,她手提花篮,名曰送人参汤,实为试探彭湃。林玩贞采用欲进又退的台步动作,表现彭陈氏暗怀鬼胎的内心活动。这场叔嫂之间的斗争戏,"彭陈氏"的神情与表演,皮笑肉不笑,与情节和人物十分吻合。
剧目推出后,汕头电台曾对全剧进行录音,并在往后的几十年间,多次播放。随着电波的传播,戏中不少唱段成了"流行曲",如剧中"彭湃"演唱的《马老师细语谈古人》,迄今仍被广为传唱。当然,剧目在获得肯定的同时,也收到来自各界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潮剧院以高度的责任感,组织洪潮、林劭贤等创作人员对剧目反复进行修改,前后历时5年多,总共5次易稿,3次排练,充分体现了精益求精的艺术创作精神。最后这一版本,于2008年被收入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发行的《林劭贤、洪潮剧作选》中。
《彭湃》一剧不失为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佳作,其成功得益于集体的力量、集体的精神。该剧自首演以来已有整整38年,纵使时光流逝,好戏总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在今年"七·一"前夕,《送契》作为红色经典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晚会上再次上演,由一级演员、知名潮剧小生林初发饰彭湃,一级演员吴奕敏饰许妹,二级演员翁松梅饰虎嫂,在舞台上重现彭湃这一"农运大王"的人物风采。
潮剧《彭湃》是反映彭湃同志革命历程的戏曲作品,其艺术光彩和背后所体现的集体精神,与彭湃同志的革命精神和人格魅力,终将世代相承,彪炳史册,永远让人难以忘记。 |
|
|
|
45 |
|
|
|
|
|
|
林蓁 张晓丹 |
在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的橱窗中,一件刺有“星洲陶融儒乐社惠存”字样的精美椅帔被摆放在博物馆的一角。或许参观者会被它栩栩如生的刺绣折服,却不曾知道,这件看似普通的椅帔,却承载着见证新加坡华侨支援中国抗日历史的可贵物件。近日,新加坡陶融儒乐社副社长林舜香女士一行来到广东潮剧艺术博物馆,为我们讲述这件椅帔背后的故事。
为抗战筹款演出 椅帔从潮州订制
这件精美的椅帔已经历经将近80年的风霜,可依然华丽耀眼。白色的丝绸在灯光的照耀下依旧闪烁着它原有的光泽,椅背上一只五彩凤凰正展翅腾飞,紫色的芍药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热情绽放,环绕四周的花朵绿叶更是把整件椅帔点缀得华丽夺目。
陶融儒乐社成立于1931年,是新加坡老牌的潮剧及潮乐社团。乐社是当年由陈基础、黄汉民、余树良、潘俊芳等18位旅新的潮乐爱好者倡议成立的,目的是让在新加坡的爱好潮乐乡亲可在异国以所钟爱的潮乐陶冶身心,在海外弘扬中华国粹的潮乐艺术。从青年时期便加入乐社的林舜香女士如今已年过花甲,数十年来,她不仅亲眼见证了乐社的蓬勃发展,也在老一辈乐社人的口口相传中得知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日故事,而承载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正是珍藏在橱窗内的这件椅帔。
“这件椅帔是在1937年为抗日筹款演出而订制的,是新加坡乐社中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战前遗物’。”林舜香女士告诉记者,1937年的“七七事变”让身处新加坡的潮籍乡亲倍感愤怒,为了帮国内筹款抗日,乐社决定举行一场大型演出。据介绍,为了让演出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与,乐社在演出舞台的布景上做了调整,由当时乐社社长林智千与其兄长、名誉社长林子 |
|
|
4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