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知识
   
  “文革前,大观园每晚都有潮剧演出,戏院几乎是场场爆满。”肖笙说,大观园戏院东侧的福海街住着二十几户人家,每天下午晚饭前,这里的街坊们早早地把家中的竹梯搬出家门,一把把竹梯靠在戏院的窗边以霸占有利位置,等待着晚饭后可以看场“免费演出”。有些老人家无法爬上竹梯,则是倚靠在面向舞台左侧的大门处,静静地聆听着剧场内传出的潮剧唱段。这样的场景,如今回想起来仍让肖笙心生温暖。
  原来大观园戏院的美工詹玉龙如今已是80岁高龄,他仍住在大观园戏院后台改建的老房子里,这里原本是供剧团上下道具的地方。詹玉龙告诉记者,解放后,戏院内的潮剧演出经久不衰,除了有本地剧团外,陆丰、云霄等外地剧团也曾到这里演出。当时一有新戏登场,往往是一票难求,有些剧目连演多场是常态。每到演出之时,大观园戏院门前车水马龙,台上笙箫鼓乐不断。
  昔日潮剧圣殿
  期盼重建留住乡恋
  据了解,大观园戏院位于老市区国平路,建筑为贝灰结构,于1929年潮阳象头人李茂源集资创建,1934年落成营业。占地面积1929平方米,有
1389个座位,舞台宽敞堂皇。在“破四旧”的特殊年代,大观园戏院改名为人民戏院,1986年复名。后来戏院建筑陈旧、舞台严重损坏,存在安全隐患,经鉴定为危房,无法继续承担文化演艺功能。经市政府批准,大观园戏院在上世纪80年代停止团体演出活动。
原大观园戏院建筑模型
  33
     
   
潮剧知识  
  汕头市艺术研究室主任李湘雄曾在1990年至2003年任大观园戏院总经理,当年他接手时,剧院已经没有任何演出活动,只剩下戏院南侧的演员宿舍楼还在开展招待所、桌球室等多种经营。回想起当年,有些戏迷经常带着本子边看边记录剧情介绍和唱词,以便日后收听广播和录音的时候可以边对照着学唱。可以说,那个时代所有关于潮剧的熟悉和喜爱,都是以这种方式培养起来的。
  “每座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发源地,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记忆。”他认为,大观园戏院所在的国平北片区被列入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范围内,大观园戏院将在原址所在地块进行复建是必要的。大观园戏院是潮剧的圣殿,每个剧团都以能经常走进大观园为荣。在那个没有电视机的年代,看戏成为人们最幸福的精神享受。许多老华侨回到汕头,总要回到大观园戏院附近走走,找寻昔日的记忆,这里也成为联结海内外潮人的亲情纽带。
李德鹏
  锣鼓声响起,众人围坐在戏台前,欣赏着一台台扣人心弦的潮剧大戏。曾经作为演出工具而被使用的戏台,无论它何其精美,都不过是一个被动、极容易被忽略的存在,因为演员们的表演才是观众瞩目的焦点。如今,这些承载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戏曲文化的戏台,见证了潮剧辉煌的往昔,也见证了潮剧历史的发展。
  古老戏台惟妙惟肖
  在广东潮剧院艺术博物馆进门左侧的橱窗内,大观园戏院模型旁边摆放着两件微缩版的老戏台,若不是橱窗内的文字介绍,估计很难有人能够猜出这些模型的"年份"。
  橱窗最右侧的戏台(图②)看起来比较简单,由细杉木搭建而成,台中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