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菁 |
“两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不好好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却终日各自伏案,或奋笔疾书,或钻营故纸,或冥思苦想,矻矻兀兀,反复折腾。”这是新出炉的《潮剧史》后记里的作者自况。寥寥几笔,却流溢出那份令人感佩的,为心之所善不吝付出的心甘情愿。现如今,学问多被挂钩于职称,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二三素心人”,倒真是可遇不可求的。
潮剧是广东仅次于粤剧的大剧种,流传于粤东、闽南及东南亚一带。其唱腔清婉,不同于已获得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京剧与粤剧,“既可演于明烛华堂之上,也可活跃于竹棚草舍之间”。然 “地方戏历史悠久的昆曲、秦腔,有不止一部的《昆剧史》《秦腔史》,历史比潮剧短的京剧、粤剧,也有自己的《京剧史》与《粤剧史》”,而“潮剧未立史”,令人扼腕焦心。这也是林淳钧、吴国钦两位八十上下的老学者挑起重担的使命所在,恐怕也是饶宗颐大师以百岁高龄,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的原因。
《潮剧史》“以年代为经,史事为纬”,把潮剧置于中国戏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存史,存戏,存人。约200张随文照片,相当一部分是林淳钧老师的个人珍藏。这些照片既是潮剧历史瞬间的定格,也是历史进程的佐证。
《潮剧史》上编论述潮剧从明代产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包括潮剧之诞生论及源流“第五声腔”、明代的七种戏文、剧本的来龙去脉,从明朝到清朝的舞台、演出变化。以详实的论据提出全新的看法,将潮剧历史又往前追溯上一百多年。
明代宣德六年(1431)有手写本《刘希必金钗记》传世,剧作出现大量潮州方言俗语,还有不少潮州风俗胜迹的描写。为说明这是一个南戏的潮剧改编本,潮剧迄今已有580年的历史,吴国钦老师不厌其烦将抄本从头到尾 |
|
|
37 |
|
|
|
|
|
运用潮州词汇的情况一一摘出,台词中“无过”“又着三年”“参叉路”等口语,让潮人看后会心一笑。
郭启宏评价道:“林吴合著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精神论述了潮泉腔之母体、之孕育,推及潮剧之诞生、之长成,终至风姿绰约,为‘轻婉’(屈大均语)之‘宇宙美人’(借用戏曲史论家苏国荣对戏曲之雅誉),从而排除了潮剧起源的许多假说。潮剧的起源提前了一百年,固然提高了历史上长期处于夷蛮之地的潮州人的文化自信心,而令我感奋的意义更在潮剧自身,潮剧自诞生之日始,便是高雅的正声。”
《潮剧史》下编叙述了废除有150年历史的童伶制后潮剧面貌的重大改变,对吸取兄弟剧种声腔的长处,从曲牌联缀体发展为曲牌体与板腔体混合的唱腔形式,也论述颇详,引用了当年诸多刊物对潮剧的论说,使我们得以了解在特定环境下潮剧的繁荣与凋零,并以之作为今日潮剧改革之镜鉴。
潮剧不单在本土受欢迎,在东南亚接受度也高,不说我们也许还不知道:“时至今日,新加坡有潮剧团体数以十计,其中的馀娱儒乐社(潮剧演出社团)成立于1912年,至今历史已达百年;泰国甚至出现了‘泰语潮剧’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因为在泰国,随着老一辈潮人观众的逝去,潮籍移民的第三代第四代,现今已不会说潮汕话,他们只能以泰语注音、发音来演出在当地极受欢迎的潮剧。这和‘英语京剧’的情况有点类似,但夏威夷大学演出的‘英语京剧’,只是昙花一现,而‘泰语潮剧’的存活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生命力与受欢迎程度远非‘英语京剧’所能比拟。”
正如著名学者陈平原所说:“《潮剧史》的最大特色,无疑是以系统性见长。其文史兼备、古今贯通,得益于两位学者的通力合作。此书在历史溯源及资料考辨方面功力深厚。在这个意义上,二人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 |
让人油然生发敬意的,还有作者的交流方式,据知情人梁卫群讲,两位作者“交流方式是古老的鱼雁传书,还有现代的物流快递。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了,就寄给对方,这样,一方面彼此了解行文方式和观点,并掌握对方的工作进度,更少不了的是,帮对方把把关,必要时还提笔改动”,“他们的写作,非常传统,每一个字都是用笔在稿纸上写出来的”。七十余 |
|
|
3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