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戏论艺
   
妈祖诞辰 拜神祭祖
或为乡村喜事添彩
于是做棚纸影 搭个戏台
乡村味浓郁的潮剧
便将潮汕民俗文化
演绎到极致
潮乐如歌 乡音如水
赏一轮明月 冲一壶
戏棚前的工夫茶
情深处 能牵动五洲四海
那缓慢的行板
流淌的 尽是故园的情怀
瘦了乡愁 圆了月亮
于是 思念唐山的潮人
听听潮乐
看看潮州戏
就如魂归故里
回到了潮汕
唐柳菁
  潮剧经典折子戏《柴房会》流传广远,个中原因,除了人物形象生动,说白唱词精彩,演员功夫堪称经典外,还有李老三这个丑态百出又古道热肠的小人物形象。本文将试图分析这出折子戏的唱白、动作的出彩之处,并在这个基础上尝试剖析李老三的丑角形象。
   一、唱白
   《柴房会》的唱白朗朗上口,文白相间,传唱广远。质朴的文字中运用了许多潮汕方言中的俚俗语、常用口头语、歇后语等,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微妙情感、活跃场内气氛、拉近与观众距离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1)通俗质朴、有塑造力
   “为生计,走四方,肩膀作米瓮,两足走忙忙……怎似我,无钱一身轻,孤老愈康健!”李老三的开场念白之所以能“开门红”的原因,一是语
  75
     
   
品戏论艺  
句长短相间又押韵,间有俚语又朗朗入耳,完全是一个走街窜巷两脚尘土的小生意人的诚实开朗略带俏皮的自说自道。二是人物自陈的经历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因为这个李老三所过的日子,和他们所过的日子一样质朴。
   (2)言简意赅,一石多鸟
   “果真热闹过义冢埔,慢死葬无路!” 
  这句俗话不仅无“毒舌”之意,更在诙谐之中有一石多鸟的效果:它说明了义记确实满客,又有对阿义势利的“圆钱目”的讥讽;既表现出李老三幽默的个性,也说明了和他对鬼的“不畏惧”;还与接下来的冤鬼情节遥相照应。
   “客情好过吊颈鬼。”
   李老三对莫二娘的“懂情礼”感到惊奇,虽按她所说端坐于椅,但仍对莫二娘有所防范,因为俗话有“客情好过吊颈鬼”。这句俗话用以形容待人非常热情,而莫二娘本身又是个“吊颈鬼”,用在这里可谓双关。
   (3)俏皮、具戏剧性和亲和力
   李老三在尚不知莫二娘是鬼魂、与之斗嘴时,他几乎每一段白都会带一句恰到好处的俗语,形象、亲切且幽默,连珠妙语缓解了鬼魂登场给观众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