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撷英
   
“书店的朋友”。再走,又是一位熟人,便又颔首致意,又问是谁,还是“书店里认识的朋友”。林淳钧聊起一桩往事,当年他和谢素贞还只是处对象,散步来到书店,林淳钧看到一套精装《中国通史》,爱不释手。书贵了,后头标价4元。林淳钧知道自己分明买不起,他的家累重,需要把一些收入寄回家。谢素贞在旁,问他,这本书好不好。林淳钧点头说好。谢素贞掏了4块钱就把书买下来。谢素贞原来不识字,她对书虫一样的丈夫极为敬爱,她觉得丈夫做的是神圣的事情,虽然那事业不能让她指望可以像别的妻子一样享受能干男人带来荣誉和地位,她没有这样的虚荣。她踏踏实实地做着缝补、浆洗,甚至做蜂窝煤,几乎包下家里所有的活,让她的丈夫专心做自己的学问。
  厚积之余,当发则发。连接数年间,林淳钧出了几部潮剧史料的扛鼎之作。他手头集中了大量的资源,把它们整理发表出来,便于他人研究。
  搞资料一辈子了,林淳钧还是觉得做这个有意思。编《潮剧志》的时候,有人认为广东省潮剧团第一个剧目《苏六娘》的主角是姚璇秋,林淳钧拿出当年他收藏的演出单,便了然,其实是吴丽君首演六娘。1999年姚璇秋从艺50周年演出,《万山红》的作曲是谁引发争论,1965年的演出单上写着一个陌生的名字“陆合甫”,其实是6位作曲合作而成的。这样可省了多少笔墨官司。有一位戏迷上门求教,为何1961年之后,二团就不见了。查阅资料,原来当时成立的青年剧团和二团合并充实,一个剧团二块招牌,只是大家往往只念青年剧团,二团就这样不见了。
  因此,林淳钧认为,做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一定要“诚实”,“诚”者,需存心用心,“实”则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
  淳钧老师家里有两张藤椅,坐着舒服,陋室明净,但有书香。他兜里常揣了一方干净的手帕,这手帕,很少见了,用手帕的人,也很少见了。老派的淳钧老师怎么让人如此难忘?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
  39
     
   
艺坛撷英  
陈晓华
  走近作者
  潮音潮剧,源长流远,梨苑奇葩,南国鲜花;扎根闽粤,传之五湖,播之四海,遐迩闻名;在这个领域里,成为一棵树到底有多难?
  2011年中,在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铺开,文艺单位体制改革席卷汕头的多事之秋,欣闻剧作者杜美云又一力作《成康登基》(又名《萤火情》)上下集由广东潮剧院一团投排并上演,我真是忍不住地从心底为她高兴!作为一个认识她近20年的潮剧爱好者,看着她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走来,我深这知这其中几多艰辛,又蕴含了作者的几多汗水、心血!
  作者从小就是个戏迷,1992年毕业于汕头戏曲学校并分配到广东潮剧院,在潮剧院二团“当不著名演员”;当时正是汕头特区建设如火如荼的季度,好多年轻人耐不住成年累月送戏下乡的劳苦和文化角落的清贫寂寞,纷纷放弃所学专业转身下海从商。疾风知劲草,这个时候,看似经济的问题,实则信仰的问题。作为从潮汕农村大地走出来的一个青年人,她深知人首先必须活着,然后才能追求活得更好,不能要求每个人成为圣徒。但她鼓励自己应该听从自己的心,朝着信仰的方向走,用力走得更好!因此在坚持演出同时,她努力拓展人生的宽度,私下里又偷偷学着写起戏来。这种精神得到了院团领导和前辈艺术家的大力支持,剧院先后于1998年和2008年送其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上海戏剧学院进修;2000年调至剧院艺术研究室担任编剧,李志浦、郭楠等资深前辈也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扶持,对其专业水平的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戏曲行业全国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杜美云在前辈目光殷切注视下,心无旁骛,默默前行,追求理想搏事业,依恋家小润爱情,却也心境怡然,世界温馨,风雨兼程,行板如歌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