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艺人李耀林先生下南洋所用的行李箱。
潮州的潮安地区拥有深厚的潮剧文化底蕴。上世纪涌现出了诸如徐乌辫、林如烈、林先玉等潮剧艺人。从浮洋镇前畔李村走出的教戏先生李耀林也是其中一位。李耀林与林如烈是“换过帖”的“拜盟”兄弟,两人从解放前到解放后,从大陆到东南亚,一直都是潮剧事业上的合作伙伴。两人还有一个交集:都曾经是潮剧名作曲黄秋葵的启蒙老师。而李耀林与黄秋葵更有着一段“交情不一般”的亦师亦友的交往轶事,散发着昔日苦难伶人生涯中难能可贵的文人温情。
清朝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李耀林出生于梨园家庭,他的父亲李华胜为潮剧艺人,他自幼耳濡目染,在浓郁的戏剧文化氛围中长大。李耀林二弟李旭钦过继给江东樟厝洲的林家改名先玉,后来成为潮剧史上著名的编剧。李耀林亦从童伶开始了终身的潮剧生涯:舞台角色从小生演到老生,社会地位也从“戏仔”奋斗到“教戏先生”,从事教戏、司鼓、编剧、作曲等工作。“认认真真做戏、老老实实做人”是李耀林一生的真实写照。
黄秋葵出生于1921年,13岁时卖身潮音源正兴班当童伶,此后主演小生角色。当时,李耀林是其所在戏班的教戏先生,跟林如烈兄弟情深,根据黄秋葵描述 “他俩就像亲生兄弟一样”。而黄秋葵是正式拜林如烈为师的“师仔”。
随着年龄的增长,黄秋葵步入变声期,上台唱戏经常出现嘶哑失声状况。童伶制对童伶要求严苛,无论亲疏厚薄,唱得不好便要受到教戏先生的惩罚。每到责罚黄秋葵时,李耀林这位教戏先生对“爱生”实在下不了手,藤条都是高举轻打,象征性地表示一下。
在传统潮剧戏班里,教戏与司鼓往往是同一人担任。面对这种情况,李耀林私下与林如烈商量:“不如让这个小兄弟转型,跟着我学习司鼓吧。”林如烈原来也有此意,巧合的是,黄秋葵对学习司鼓也一直感兴趣。李耀林一挑明,大家一拍即合。于是,李耀林便成了黄秋葵的司鼓启蒙老师,两人发展成亦师亦友的关系,这就是黄秋葵职业转型的缘起。
后来,李耀林“下南洋”从事潮剧工作。二战后,潮剧在东南亚开始兴旺起来,新加坡潮剧舞台各班主为了赢得竞争、赢得观众,纷纷到中国挖掘演员,甚至重金聘请潮剧教戏、编剧、作曲人才。当时,一同前往新加坡的这一批潮剧教戏先生就有林如烈、洪润林、林清河、李耀林、余俊卿等。李耀林到新加坡后,供职于老三正顺等戏班。当其时老三正顺班人才济济,阵容齐整,进入了发展的全盛时期。林如烈专职教戏,李耀林专职司鼓并执行导演。
此后李耀林几次“回唐山”,由于回国首站就是汕头码头,与家乡亲人碰面的第一人基本都是黄秋葵,然后由黄秋葵带领,到汕头的潮剧团体进行学术交流和切磋,观看排练和演出,并为新加坡戏班采购锣鼓等乐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李耀林再次回乡探亲时,黄秋葵刚好下乡演出,得知这一消息,专程带上孩子黄岳耀赶到浮洋镇前畔李村拜会。此次久别重逢,黄岳耀至今记忆尤深。
1976年,李耀林在新加坡逝世;2012年,德高望重、被誉为潮剧界“三老”之一的黄秋葵也与世长辞。这些童伶出身的老艺人相继离开,代表了潮剧一个旧时代的悄然消逝。时序更替,潮剧事业的发展在海内外翻开了新的篇章;潮起潮落,潮剧老艺人的故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犹如艺术海洋翻腾起的浪花,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