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信息 梨园群英 潮剧文库 经典剧照 影音欣赏 院团版社
 
陈秦梦的另类“将相风采”
由小生而老生,从现代戏到古代戏,他活跃在潮剧舞台50多年,以独树一帜的表演艺术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发布时间:2019/12/4 11:03 来源:汕头日报 作者:李永灿

683600f7-e080-4d07-b2b6-04c8ea954d81.jpg

陈秦梦《袁崇焕》剧照

  在影视文艺日呈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娱乐生活形式多样化。有着悠久历史的潮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以稳健的步伐迈向新时代。近年来所打造的譬如《葫芦庙》、《德政碑》、《石榴花》、《东吴群主》、《濠城风云》《李商隐》等一大批艺术精品,在舞台再焕异彩。潮剧的生命力在于演员。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潮剧的黄金时期,应感谢当时大潮汕各潮剧团体特别是许多名演员的共同努力打造,才能形成现在蔚然大观的潮剧百花园。

  潮剧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更有其继承与发扬的价值。当年的名家艺人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为观众留下宝贵的记忆。生活化的人物演绎,“同行不同声”的人物特征,潮剧演员陈秦梦的“将相风姿”,为潮剧行当赋予崭新的魅力,为角色创造提升了文化品位。

  陈秦梦是潮剧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著名大小生,他独具特色的现代戏表演艺术在潮剧舞台熠熠生辉。由小生而老生,从现代戏到古代戏,他活跃在潮剧舞台50多年,以独树一帜的演艺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那个潮剧辉煌时期,他是潮剧院的台柱,成功地塑造出“热血男儿志轩昂”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神入化的表演,独特的唱腔,堪称是二十世纪潮剧“将相”的艺术丰碑。从武将到文相,从意气风发的革命者到垂垂老矣的孤忠良相,一个个形象各异、性格各异的历史人物,他都能表演得情景交融恰如其分。上世纪七十年代,青年时期的“欲为人间鸣不平”的革命家彭湃;八十年代,壮年时期的“男儿当为天下死”的抗清名将袁崇焕;九十年代,中年时期的“臣心一片磁针石,直指帝舟不动摇”的状元丞相文天祥;新世纪“宰相胸底念苍生”老年悲怆的狄仁杰。在陈秦梦的举手投足,一唱一念,一喜一悲,一忧一愤,跌宕起伏中,把诸多潮剧爱好者带进历史场景让人回味无穷。

  陈秦梦的潮剧表演胜在气质。其中既有天赋,更赖于他数十载对艺术的痴心追求。他忠实于自己所扮演的每一位人物的特质,努力去理解好不同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用真情来表现好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立体地展示出人物的特殊形象。陈秦梦的成功立足于敬业。“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陈秦梦所取得的舞台成就,离不开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所做的扎实工夫。为了演好人物,他找来历史人物相关的史料认真阅读,力求在宏观上把握好时代背景,处理好人物在特定情节、特定环境的动作表情;在微观上揣摩好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唱腔和口白,把不同人物的身份精准地表现出来。陈秦梦创造性地塑造了彭湃、方大来、袁崇焕、文天祥、黄飞虎、狄仁杰等舞台的“将相风姿”。那让人荡气回肠的“马老师细语谈古人”(《彭湃》),行云流水、飘逸潇洒的“眼前翠竹千竿立”(《袁崇焕》),激越悲愤的“笔颂”,(《文天祥》),凄凉无助悲痛爱恨的“语语如刀穿心过”(《德政碑》),给人以无穷的回味。陈秦梦的表演超越了一般潮剧传统角色的程式化,演人不演行,声情并茂,形神兼备,血肉俱全,不落俗套。原广东潮剧院副院长、潮剧研究专家林淳钧在《潮剧闻见录中》有这样的评价:“他以善于刻划人物性格,掌握舞台表演分寸,台风朴素而在观众中享有声誉。尤其是扮演历史人物,如张达、袁崇焕、文天祥以及彭湃等,能从特定历史环境和人物气质出发,避免千人一面而各具性格、气质的表达,都得到海内外观众的好评。”

  艺术必须贴近生活,没有来自生活的实践经验,就没有舞台上形象逼真。陈秦梦以发自内心对潮剧的热情,在生活实践中孜孜不倦对艺术精益求精地追求。他贴近群众的演艺,在观众中产生强大的感染力,穿越时空把观众带进模拟世界,去感受戏剧的独特魅力。诚如一位潮剧评论员所言:演员只有掌握与戏曲艺术以及边缘学科相关的基本知识,才能学会如何理解剧作,学会怎样在文化环境中孕育潮剧艺术,对艺术的领悟和把握才不会停留于肤浅的表面,才会沟通人物深处的意蕴,并在灵魂深处体味艺术之弦的震颤,最后使艺术升华为一种高级的需要,使自己的表演艺术追求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陈秦梦的艺术成就,是他几十年淡泊明志,爱岗敬业,勤学苦练,德艺双修的凝结。现在秦梦先生年过古稀,不能像当年一样“披袍征战”,但他所塑造的舞台“将相”,作为潮剧的一笔优秀的文化财富,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展。潮剧的舞台是众多文艺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潮剧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艺人薪火相传,惟有继承与创新才能让潮剧充满生机活力并且越来越辉煌。相信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潮剧这朵“南国奇葩”会盛开得更加娇艳。


 
 
上一篇: 潮剧电影《烟花女与状元郎》:“螃蟹歌”和“嗹啰曲”
下一篇: 潮剧《偷诗》:情投意合的“对手戏”
 
 
 
 
 
 
 
 
  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地址:汕头市金平区潮护路6号
                       邮编:505021 电话:0754-88112102 传真:0754-88112104
                       粤ICP备13008716号 粤公网安备44051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