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撷英
   
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如善于在传统的唱腔里发现富有生机的“种子”,融进现代的音乐元素,使之生机蓬勃,既雅又俗,雅俗共赏。
  例如第一场中,在“送儿当红军”的主题曲渲染出来的氛围里,李梨英情不自禁地唱起动人的小调,此际,作曲家为她选了一个《红纳袄》的曲子:“雨水时节雨纷纷,娘送儿郎当红军。一送送到家门口,娘心如绞泪暗吞……”节奏是中速,旋律也优美,生动地表现一个母亲复杂的心情。作为母亲,儿当红军,未来的艰难危险,却充满了悬念,这里有担忧,有不舍,更有深沉的爱;可是,身为革命者,她又有令人钦佩的崇高境界和高扬的革命热情。此曲用得很精妙,很好地烘托出剧中人物的丰富心绪。因为曲谱得好,就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可以充分发挥的艺术空间。好的曲,与表演是相得益彰,互相焕发的。
  与时俱进创新腔
  让一曲充满民间味道的小调贯穿全剧,奠定了全剧的主旋律,这是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尝试。应该说,这种尝试是成功的。此曲在剧中,被多次使用和强调,形成了全剧的灵魂。
  李廷波先生在此剧的作曲中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有时真是令人大出意表。我们且来细细体会其中之美妙。
  聆听剧中的乐曲,我常常感觉,其千变万化及匪夷所思之妙。如一曲之中的节奏不是一成不变的,情到浓处,突然的节奏会为之一变,或快或慢,或激越或舒缓,一切视剧情、视人物而定。我发现,许多的曲都似是为此剧量身定作的,这就需要作曲家煞费苦心的创新。
  例如帮腔是潮剧的特点,此剧就有不少帮腔的演唱,可加重剧情的气氛,对人物的情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剧中的帮腔,既保留传统的韵味,却也有所创新,有男声帮腔,有女声帮腔,有男女声帮腔,于变化中新意迭现,令人激赏。
  一部剧目,要成为经典,其一需要更多人,不计得失,甘于奉献。此剧主创、导演、作曲、舞美人员,一心一意倾情奉献,精神可嘉;其二需要不断打造,精益求精。《红军阿姆》,历时不短,在精字上做足文章。故献演之后,好评如潮。这是一部值得称誉的优秀潮剧。
  39
     
   
艺坛撷英  
陈泽楷
  但凡优秀演员,都是以艺术征服观众。潮剧名演员周细卿,便是以“珍姑”“刘咬脐”“幼聪”等一系列亦生亦旦、文武双全的舞台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以致淡出潮剧舞台二十几年,观众仍对她念念不忘。十年前,在我创办潮剧网站伊始,不少网友自发在网上给她留言,在欣赏、赞叹其唱腔和表演艺术的同时,非常关心她的近况,托我代为访寻。后来,笔者与周细卿有过多次会晤,得以了解到她的艺术人生经历。
  12岁便到汕头戏校就读,少小离家的周细卿仍未改揭阳人特有的质朴和热情。阔别舞台多年的她,笑容灿烂亲切,声音清亮洁净,看起来还是那样年轻,岁月仿佛没有给她留下太多痕迹。说起自己名字的由来,周细卿“噗哧”一笑,因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父母便在名字中给她起了个“细”字。
  周细卿以声腔著称,其嗓音之美令人倾慕,1975年从戏校毕业后,即进入汕头地区潮剧团,后调入广东潮剧院一团,工花旦兼小生,在群星荟萃的上世纪80年代,是唱功一流的实力派演员。如今年过知非,其音色圆润甜美,行腔自然流畅,唱起曲来依然清脆悦耳,委婉动人。周细卿说,其唱念工夫主要得益于老师们的传授。在校及入剧团后,先后得到张再盛(基工)、黄清城(唱念)以及导演吴殿祥、林鸿飞、黄瑞英等的指导,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她认为,无论是唱念还是表演,都要注重一个“情”字,这方面她最为推崇的是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她一生有幸与姚老师合作三出戏,《辞郎洲》《穆桂英捧印》和《春草闯堂》,深受启发和教益,姚老师一字一句皆饱含深情,犹如“心声”,表演与动作也是情之所至的自然流露,这是秋姨艺术感人至深的原因。她坦言,秋姨非常能调动配戏演员的情绪,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