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知识
   
确认的是1566年就有了潮剧,而且有剧本一个个演化到今天,包括续集,说明潮剧在当时已非常完整。明嘉靖丙寅年《荔镜记》就是查考潮剧年轮的实证。
  声腔形成行当齐全才能确认新剧种
  那么,一个剧种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确认呢?潮剧研究专家沈湘渠老师认为,形成声腔以后才能形成剧种。从前潮州人以中州话为官话,称中州音韵为正音或正字。与之相对的潮州方言称土话、白话或白字。不同剧种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声腔的不同。南戏传到潮州,潮州的戏班从最初以正音唱曲,夹杂用潮州话对白,到完全用潮州话说唱演戏,成为潮调、潮音,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创造出了自己的声腔。戏曲最重要的是声腔艺术,这是一次质的飞跃。要形成自己的声腔非常不容易,比如““曾把菱花来照”这个唱段,原来应该是用正音演唱的旋律曲韵,要变成潮剧,就必须作成潮州话演唱的曲句。而且,这个潮州曲谱和唱法以后就变成一个固定模式,也就是曲牌,还要加入锣、鼓、弦乐等,才能形成声腔。形成声腔的同时还得生、旦、净、丑行当齐全之后,才能算一个新剧种。
  明嘉靖丙寅年《荔镜记》为何就能确认潮剧剧种的形成呢?沈湘渠老师说,一是剧本里行当齐了,二是曲牌与北方的完全不同,比如“斗鹌鹑”
“风入松”“油葫芦”等等,都是发挥潮州方言的音乐特性。而且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场景、语言、风俗和审美观等,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一种艺术形式在诞生和形成过程的文化本质和内涵。因此,明嘉靖
潮剧《陈三五娘》的人物造型(陈文惠/摄)
  45
     
   
潮剧知识  
丙寅年《荔镜记》的刊行,说明1566年潮剧作为南戏的一支已自成声腔独立于世。
  中国剧协主席田汉赋诗赠潮剧
  潮剧《荔镜记》常演不衰,成为潮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也成就了很多表演艺术家。1957年4月,广东省潮、琼、汉剧联合组团赴北京汇报演出,离京前夕,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赋诗三首赠别。此为赠潮剧的一首:“争说多情黄五娘,璇秋乌水各芬芳。湖边细柳迎环佩,江上名桥走凤凰。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诗中提到的璇秋乌水就是潮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姚璇秋和梨园戏五娘的扮演者苏乌水,她们都因扮演黄五娘这个角色深受观众喜爱。
  自明清以来,从《荔镜记》到《荔枝记》的剧本影印件,再到1962年《续荔镜记》剧本、1989年由潮州市编写的大型古装潮剧《益春》剧本,潮剧《陈三五娘》的演变历程一目了然,展示了该剧几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陈三和五娘的爱情故事薪尽火传,生生不息。
陈文惠
  潮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是粤东地方戏曲及地方文化的代表,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在广东潮剧院潮剧艺术博物馆的馆藏物品中,有一张古朴的展示台桌,陈列着潮剧流布图标识模型,分别用红色图标代表潮剧粤东发源地、用绿色图标代表当地的潮剧团体、用蓝色图标代表潮剧团体出访到达的国家地区等识别,让人对潮剧的分布和发展一目了然。
  潮剧在粤东发源迄今已有580年历史
  潮剧是中国众多地方戏曲中最具有特色的剧种之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长期从事潮剧研究的广东潮剧院原副院长林淳钧告诉记者,“潮剧迄今已有580年的历史,它的历史比影响巨大的京剧、越剧、黄梅戏和粤剧要长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