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院动态 一团动态 二团动态 市团动态 公告栏  
 
追溯潮剧源流
——访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吴国钦
发布时间:2017/4/24 11: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武勇

  潮剧形成于15世纪中叶,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2006年,潮剧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多达数百种的地方剧中,京剧史、昆剧史、秦腔史等均有相关论著论及,而潮剧史却没有一部专著,直到2015年底,由吴国钦和林淳钧共同撰写的《潮剧史》出版发行。那么这部《潮剧史》的写作历程是怎样的?为潮剧研究增添了哪些新内容?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吴国钦。


  潮剧源于南戏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这部《潮剧史》的写作缘起。


  吴国钦:我本人从小对潮剧十分着迷。1961年,我师从戏曲研究家王季思做戏曲研究。林淳钧比我高一级。毕业后林淳钧赴广东潮剧院资料室工作,我在中大继续深造,后留校任教。林淳钧在广东省潮剧院工作50余年,一直注重潮剧资料的搜集。40余年的搜集和研究,让他萌生了写潮剧史的想法。2012年,他联系我,希望我能写一部潮剧史,他来提供资料,我则希望两人合著。我拿出提纲后,林淳钧参与到《潮剧史》的写作中来,我负责新中国成立前的部分,他负责成立后的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报》:《潮剧史》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吴国钦:传统观点认为潮剧的起源和正字戏或弋阳腔有着密切关系,但我们认为并非如此。潮剧起源于其“母体”——南戏。南戏在北宋徽宗朝发轫于浙江温州,后很快辐射开来。南戏经福建泉州、漳州南下潮州,泉潮二州地缘相接,方言相近,因此戏曲交流频繁,最终在泉、潮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声腔——潮泉腔。“音随地改”,这是中国戏曲声腔史上的普遍规律,许多地方剧种都是这样形成的。潮剧的“父体”则是潮汕本土艺术,包括潮州音乐、民歌、歌册、英歌舞、纸影戏等等。不少学者在追溯潮剧起源时都会提及《荔镜记》,我们则认为潮剧的历史应从《刘希必金钗记》算起,该戏本无论语言、韵脚还是内容,都与潮剧关系密切。


  关于潮剧和白字戏的关系,我们认为潮剧和白字戏同源而不同流,是南戏支脉的兄弟剧种。在清代的潮汕平原,昆腔、潮调、正字戏、西秦戏、外江戏、南下白字戏相互竞争,最盛时戏班以百计。潮剧从正字戏移植来开棚戏及武戏,向外江戏借鉴表演艺术及音乐,增加乐器二胡,也是潮剧与粤剧交流的结果。这些戏种与潮剧相互竞演,促使潮剧迎来了第一次剧目大开拓。


 时代变革影响潮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潮剧发展史上有哪些重要的节点?


  吴国钦:在潮剧的发展演变方面,有几个重要事件值得关注。首先是潮剧童伶制的演变。潮剧从清代开始推行童伶制,一直延续到1951年。七八岁至十三四岁的童伶,声线虽稚嫩,但经过一段时间教习训练之后,歌声甜美清扬,适合潮州人喜“甜”的脾性。童伶对晚清、民国潮剧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晚清以来,随着汕头港的开埠,在神庙的戏台演出传统潮剧已经不能满足都市文化的需求,于是,商业性戏院开始出现。这使得潮剧的经营管理、经济收益以及受众都发生转变。潮剧开始出现宣扬个性解放、提倡男女平等的剧目,如《人道》《都会的早晨》《姐妹花》等。这是潮剧史上第二次剧目开拓。


  五四运动前后,潮汕以及侨居东南亚一带的知识分子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潮剧舞台上开始出现“文明戏”。20世纪初出现的新潮剧有《林则徐烧英鸦片》等,其中还有一些反映华侨及侨属生活的“华侨戏”。文明戏总体数量不多,但为潮剧舞台带来了一股时代气息。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戏班生存困难,艺人星散流落。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潮剧改革聚焦于改人、改戏、改制,具体来说就是废除班主制和艺人工管,废除童伶制,设立潮剧演员培训班,潮剧在50年代迎来“金色十年”。1958年,广东省潮剧院建立,潮汕地区各市县也相继成立潮剧团,业余社团遍布城乡。潮剧团曾先后多次赴京沪地区演出,获得了著名评论家的肯定,潮剧也成为全国知名地方剧种。



  南国清音传唱海外


  《中国社会科学报》:潮剧是如何在海外生根开花的?


  吴国钦:随着潮州人大量迁徙海外,潮剧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主要是东南亚地区。根据史料记载,潮剧在泰国大城王朝到吞武里王朝初期已经以戏班形式流播于泰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潮剧在泰国曾出现两次兴旺期,一时潮剧戏班竞争激烈。1975年中泰建交后,政治环境的变化使潮剧焕发生机,1979、1981、1982年中国潮剧团赴泰演出,潮剧的崭新面貌和精彩节目在当地引发巨大反响,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掀起了“潮剧热”。在泰国潮州会馆的倡议和支持下,泰国潮剧团成立,赴海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潮剧走向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剧种史的撰写方面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吴国钦:首先,我们要将潮剧置于中国戏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存史、存戏、存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努力传递正确的历史信息。潮剧不应该被孤立看待,就剧种写剧种,而应该分析清楚该剧种与各戏种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戏曲发展是一个开放的艺术体系,各地方剧种之间相互学习,移植剧目,借鉴艺术,取长补短。比如,潮剧在演出方面借鉴了外江戏、广东汉剧的唱腔,保留了某些汉剧元素。


  最后,我们应关注戏剧史发展和地方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潮剧的生存、发展和粤东地区丰富多样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上一篇: 德艺双馨 大家风范
下一篇: 潮剧里打鼓先生了不得 行内人称“仙”
 
 
 
 
 
 
 
 
  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地址:汕头市金平区潮护路6号
                       邮编:505021 电话:0754-88112102 传真:0754-88112104
                       粤ICP备13008716号 粤公网安备44051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