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信息 梨园群英 潮剧文库 经典剧照 影音欣赏 院团版社
 
风雨沧桑春秋换
发布时间:2017/2/27 11:03 来源:汕头日报 作者:林伟光

风雨沧桑春秋换1.jpg

大观园旧时梨园风情  
 

风雨沧桑春秋换2.jpg

陶芳酒楼余韵悠悠 
 
  现在汕头老城,让人们感受到岁月的无情,昔日的繁华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再,可是这是汕头这座城市的文脉,是海内外汕头人难忘的根。

  近日,一位作家文友告诉我,有一位新加坡潮剧票友来访汕头,这位很年轻的朋友,却一定要他领着专程去探访小公园。在走走停停中,新加坡票友表现得很熟悉的样子,这让他非常吃惊。文友是80后生人,有很多老城的建筑和故事已是不很了解了。在他看来,这是一片好像被遗忘的地方,又有何可留恋的呢?但新加坡票友的表现,使他不由不有所反思。是啊,历史不能忘记,一座城市又怎能没有自己文化的根呢?

  戏尾最好大观园

  这位新加坡的客人,其实年纪不比他大多少,是旅居新加坡四代的汕头人,可是,他说,年小时,祖辈们没少给他讲过小公园,这里的建筑、故事早就深印在脑海里。而伴随这些的,却是悦耳、动人的潮剧。

  如今,他踏上这故国之土,最想寻找的就是小公园那散落在记忆里的旧梦。

  因为潮剧,他要这位文友带他去看看大观园戏院。现在的大观园戏院,早已经是物非人也非了,当他们看着现状时,又如何想象得出当年她的“夜夜笙歌唱梨园”的盛况。于很多汕头人,大观园就是他们金色的戏梦。舞台上搬演着曲折动人的故事与传奇,耳边喧响着的是锣鼓笙箫的悠扬,为他们筑造了多少旖旎的梦境。然而,今日这梦境何处寻?

  据有关资料,大观园戏院位于汕头老市区国平路,建筑为贝灰结构,是1929年潮阳人李茂源集资创建,1934年落成营业。占地面积1929平方米,有1389个座位,舞台宽敞堂皇。在特殊年代,它曾改名为人民戏院,1986年复名。后来戏院因建筑陈旧、舞台严重损坏,存在安全隐患,经鉴定为危房,而无法继续承担文化演艺功能。在上世纪80年代后停止演出活动。

  在老汕头人中,曾经有过“戏尾最好大观园”的美好回忆,这也成了不少海外汕头人魂牵梦绕的记忆。所谓“看戏尾”就是让没有多少钱的人也能欣赏到美妙的潮剧,过过戏瘾。这是多么温馨的人情味很浓的关怀,难怪令人难以忘怀,如新加坡票友的祖辈就对此特别感恩,终生念念不忘,特别嘱他有回来时一定要到此看看。

  大观园的梨园故事

  大观园的故事还不止于此,汕头市金平区作协秘书长,对潮剧史事情有独钟的陈泽楷,他就写到过大观园戏院与潮剧界的故事,说,“1951年6月28日和29日,潮汕文联在汕头大观园戏院召开废除童伶制烧毁卖身契大会,烧掉了卖身契,废除了童伶制。”这是潮剧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当时的童伶,著名演员叶清发对此是毕生难忘的。因为,这是他和众多潮剧童伶渴望自由而获得的解放。此前,他曾以童伶组组长之名义,上书给当时的潮汕文联负责人林山,要求为“戏仔”正名及提高童伶地位,得到林山的复信支持。

  大观园戏院见证了潮剧童伶艺人从此受到保护,翻身做主人的历史,叶清发还光荣加入了共青团。后来,他以反映童伶经历为主线,写成《黎明前的潮剧》一文,为潮剧史留存了珍贵的资料,饱含在字里行间的朴实真情,打动了很多人的心。

  教授记忆中的大观园

  戏剧研究家、中山大学教授吴国钦,离开汕头多年,但他对大观园戏院依然记忆深刻。

  他回忆说,上世纪40年代,我家住在汕头市大观园戏院附近,有一段时间我听父母及邻居兴致勃勃谈起三正顺班一位扮鹦哥的艺员,说“扼死鹦哥”的颤舌音唱腔如何动听云云。我那时还是一个懵懂少年,不了解究竟是什么戏让街坊百姓如此动情。读了梁卫群的书,才了解到这个风靡一时的剧目叫《苏后复国》,扮演鹦哥的艺员叫李赛和,1942年约10岁卖身戏班做童伶,过着悲惨的“戏仔”生活。因为演鹦哥一角出了名,很受观众追捧。但如果戏演完了观众的掌声未达到十次,他还要受到责打,惨情一至于此!白先勇说:“美到极致,都有些凄凉。”确实如此。在当时,李赛和拥有众多戏迷(即今天所谓“粉丝”),常送礼物给他,“戏迷”的礼物,有时是一腿鹅肉,有时是一只猪脚,有时是几个银元,有时甚至是金戒指。他陆续收到的金戒指有一小铁罐,家里没米的时候,母亲就拿了一只去换些米。旧时代,“戏仔”的人生际遇,叫人唏嘘喟叹!——这是发生于戏外的人生啊!

  点评:大观园已经不存在,可是,她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见证着梨园多少大师的风华,也承载着诸多汕头人历史的深深回忆。如今,她能否修旧如旧地复建?著名潮剧演员方展荣,就曾多次在这里表演过,对她有很深的感情,他就曾建议,复建大观园,把她建成潮剧博物馆。此意见很有见地,值得我们在活化小公园时予以考虑。

  陶芳酒楼好鱼翅

  曾经流传有如此俗语:“永平好架势,中央好猫谊,陶芳好鱼翅。”它们是老汕头几座著名的酒楼。

  陶芳酒楼在小公园的万安街,而因为陶芳酒楼,它所在的这段路也被称为陶芳巷,后来又因近音而被讹称为台湾巷,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此时的陶芳酒楼已经成了历史。

  陶芳酒楼是1950年停业的,当然因为它所服务的人群已经不复存在了,后来它是汕头市航运局办公楼,如今,早成了民居,昔日的繁华只可令人依稀追忆。

  “陶芳好鱼翅”的美好记忆刻在不少老汕头人记忆里,流传着不少动人的故事:

  上世纪30年代,某日,汕头某布行老板与一位上海来的绸缎老板谈生意,谈得不拢。近午,布行老板就邀客人到陶芳酒楼吃鱼翅,说:“生意不成,情谊在,吃完饭再说。”陶芳的好鱼翅,让上海客人赞不绝口。可是,他忽然发现汕头老板却不享用,而是把自己的这份打包带走。于是,他就问:“某陶家,你这是为什么?”却听对方答道:“这是带回去给我父亲的,他最喜吃陶芳的鱼翅。”上海老板大受感动,他觉得与有孝心的人做生意,肯定错不了的。这就是陶芳鱼翅促成了一桩生意的佳话。

  “陶芳好鱼翅”还流传于海外,这是镇凯兄亲历的故事。那年,他到新加坡去,在动物园游览时,遇到一位老华侨。老人试着用潮语问他:“先生,地块来的?”他答:“汕头,您呢?”老人说:“俺是马来西亚来的,很近。俺老家澄海,离乡70年了。”一番寒暄后,老人忽然问起“陶芳好鱼翅”来,说在华侨中很流传这句话。他没尝过,很想有一天能够回去品尝。但当听说陶芳酒楼已经不在了时,老人神情充满着遗憾,有些失落地连称道:“可惜,可惜啊!”

  点评:陶芳依稀在,其味已难寻,能不能恢复?或者这也是对海外汕头人的精神的慰籍。一个人对故乡的留恋,从来就是切实的回忆,那些具象的东西,贴实而亲切的味道,最是引诱人们的向往。

  标志性的小公园亭

  小公园亭,正式的名字是“中山纪念亭”,是为纪念孙中山而建的。它与周围形成了一个街心公园。

  小公园是少见的放射状的格局,由5条马路和3条巷道汇聚而成,“中山纪念亭”是其中心点,据说,此格局世界城市中仅见于巴黎。

  “中山纪念亭”的建设,有说是1934年,为阻止香港大新公司的进入而建的。其实,这多少有些出于想象。因为,这里在城市规划中,就应该是一个街心公园,它不可能再建其他建筑了。对此,在小公园成长的江建安还十分清楚记得,这里是老人、小孩子休息、娱乐的地方。老人谈天,小孩则租辆单车来骑,笑声犹在他的耳边响着。

  同老汕头的很多公共设施一样,它的建设资金全部来自民间,是由李柏恒等商家牵头捐建的。

  当时的“中山纪念亭”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所题,1969年已随着原亭的被拆而毁,现在的“中山纪念亭”是1997年重建的,是集鲁迅书法为匾的。

  无论如何变迁,小公园亭都是一处标志性的建筑,是汕头人忘不掉的地方,它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生动的故事。

  采访时,镇凯兄就说了个流传于潮汕灯谜界的故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饱经蹂躏的汕头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欢欣鼓舞。大家以种种方式庆祝胜利,汕头的谜友们也想以灯谜形式庆祝一下,故集资办灯谜会,并于1946年春节开台,谜台就搭在“中山纪念亭”。

  却说,那天来的谜友很多,大家群情兴奋,都来射猜。时在汕头福音医院当杂工的谜人李梓卿先生苦心创作,挂出一谜供射猜。谜文说:“日寇投降谁助俺?猜古人名一。”一时众猜纷纷,有猜“屈原”的,有猜“苏武”的,争执不下。最后经主桴者商议,得出两者都对的结果,算是皆大欢喜。

  “中山纪念亭”见证了日寇的罪行,也见证了抗日的胜利,更见证了汕头人民胜利的喜悦。

  点评:“中山纪念亭”虽是毁后重建的,多少与原貌已有所差异,但重建后也近二十年了,它也已经锲入汕头人小公园的文化记忆,同样散发着感人的魅力。

  广发公司的故事

  在小公园永平路与至平路交会处,有一座老建筑,很漂亮,西式的建筑风格,呈半圆形状,一眼看去就很有艺术美感。她就是老汕头的几大百货公司之一,老汕头市民人人知道的广发百货有限公司。

  她的诞生有一段古,说是上世纪初,一个夏日的午后,突然天时大变,雷雨交加,一个青年挑着泡粿面汤的担子,急急忙忙地躲进街边的一个小百货店避雨。小百货店就是广发公司的前身,老板姓高,潮阳人。高老板与其攀谈,青年叫李景韩,梅县人。高老板欣赏他的忠厚,就让他在店前做生意。后来通过长期的观察,认为其可信,就请他合作经营百货店。

  李景韩果然聪明,有能力,又招了几个合伙人共谋发展,遂使小百货店发展成当时汕头埠的百货巨头之一——广发百货有限公司。

  这是序曲,故事这才开始:说起李国豪,大家不陌生吧,他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我市当年的海湾大桥建设,就得到他的倾力帮助。他充满感情地说,他是报恩来的。

  却说,1929年,李国豪由梅县考上上海同济大学土木系,同宿舍中有一同学叫李赞松,也是梅县籍,故成为很要好的朋友。1937年,李国豪在留校一年后,准备到德国深造,却苦于乏钱,很是苦恼。此事被李赞松得知,他决定请求父亲帮助。

  那么,李赞松是谁呢?他正是广发百货有限公司老板李景韩之子,当时,他把情况写信告诉了父亲。怜才而热心助人的李景韩立即答应资助,说:“这是国家英才啊!不能埋没,钱我来出。”李景韩50岁去世,之后接手的是李景韩的三弟李象堃,他也继续此一善举,使李国豪得以顺利完成学业,终有所成就。

  这就难怪,此恩使李国豪先生感念了一辈子,并爱屋及乌的,对汕头充满了感情。

  点评:爱心行动,是汕头人的一种十分鲜明的人文精神。这个优良传统,在今天仍被发扬光大。广发公司与李国豪的故事,正是成千上万此类故事之一,她使汕头这座美丽城市,更加楚楚动人。小公园有故事,许多建筑都有动人的故事,虽然,随着岁月流迁,很多故事都散落在历史里,这里也只是打捞了几则,不过,却已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汕头老城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动人历史魅力。

 
 
上一篇: 剧终人散时
下一篇: 我和潮剧一起走过的路
 
 
 
 
 
 
 
 
  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地址:汕头市金平区潮护路6号
                       邮编:505021 电话:0754-88112102 传真:0754-88112104
                       粤ICP备13008716号 粤公网安备44051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