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信息 梨园群英 潮剧文库 经典剧照 影音欣赏 院团版社
 
潮剧“大咖”吴丽君
发布时间:2016/5/23 11:03 来源:汕头日报 作者:陈泽楷

《赵氏孤儿》中的吴丽君


《井边会》中饰李三娘


  凭实力跻身名演员行列

  吴丽君1937年生于潮阳棉城,由于爱戏,原本有份不错工作的她,于1952年投考源正潮剧团,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潮剧女演员。

  剧团当时规定三个月试用期,不行便得“走人”。为能留下来做戏,吴丽君勤奋好学,常常天未亮便起来跑圆场、练功夫。那时,潮剧六大班艺术各有特色,源正剧团擅长文戏,尤以曲词优美著称,剧团荟萃了一批实力强盛的名家,有蜚声遐迩的剧团四台柱吴为雄、郑蔡岳等,作曲有颇具造诣的“奴仔先生”黄钦赐。浸染在浓厚的艺术氛围里,吴丽君快速成长,入行方三月,便在首本戏《斩苏三》中饰演苏三。次年,在我市举办的首次潮剧剧目观摩汇演中,吴丽君担纲扮演《大难陈三》的黄五娘,开始崭露头角。

  在源正潮剧团,吴丽君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专工闺门旦的她主演了多部剧目,先后在《红楼梦》中饰林黛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饰祝英台、《卓文君》中饰卓文君,《劈山救母》中饰三圣母、《游西湖》中饰李慧娘、《李闯王》中饰陈圆圆、《扫窗会》中饰王金真。她具有一流的唱功,她的唱腔最初得到张伯杰、黄钦赐等名师启蒙,在长期的实践中结合自身声腔特点,刻苦摸索形成个人演唱特色:发声高昂明亮,吐字圆润清澈;行腔婉转流畅,深沉有情,具有传统韵味,带给人娱耳悦心的享受。

  1956年广东省潮剧团成立,吴丽君作为人才被选送到省剧团。在省团,吴丽君受教于黄玉斗等多位名师,后又得正字戏大师陈宝寿传授;1957年和1959年两度随团晋京演出,各大剧种的表演艺术更是让吴丽君开阔了眼界。期间,她如饥似渴地向兄弟剧种学习,在沪演出时又专诚向京剧表演艺术家魏莲芳求艺,兼收吸纳其它剧种的精华,形成细腻婉约、沉稳大方的表演风格。

  凭藉唱做俱佳的艺术实力,吴丽君跻身潮剧名演员行列。在上世纪那个俊彩星驰的潮剧界,她依然格外引人注目,依然是潮剧院旦行的主要演员,饰演了《槐荫别》的七姐、《苏六娘》的苏六娘、《续荔镜记》的黄五娘、《恩仇记》的卜巧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毕秀姑和杨淑英等。

  1960赴香港演出时,吴丽君与姚璇秋等五人,被誉为潮剧“五朵金花”,成为不少观众的偶像。

  活用程式 情至戏自生

  在我开始接触潮剧的时候,便开始关注吴丽君的戏,觉得她犹如潮剧园圃里一朵绽放的郁金香,高贵素雅,娴静庄重,清香淡远。

  上世纪70年代末,吴丽君从汕头花纸厂回归剧团,1979年调广东潮剧院一团,此后扮演的角色也就那么十个八个,但每一个都叫人难忘。她遵循戏曲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善于将潮剧旦行基本的程式动作糅进人物表演,使所塑造的人物显得真挚纯朴又富有程式美。

  吴丽君说,程式不是“死”的,通过活用能赋予传统程式丰富的生命力。每次排戏前,她总要先深读角色,背熟台词,根据“关目”预先进入人物内心世界,待到上台演出时,有时演着演着,情至之处,便会自然而然地“生”出戏来。

  的确,这个时期的吴丽君,人生阅历更加丰富,对角色的理解更加深刻,表演更臻成熟到位,扮演的人物更加纯正干净,颇有返朴归真的味道。舞台上的一个个人物,被她演得深情款款,温善纯美,有血有肉,让人情不自禁地被她的人物神韵所吸引,沉醉在她营造的如诗如画的艺术意境之中。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吴丽君多次随团赴香港、泰国、新加坡等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979年首访泰国时,王室按接待国家领导人的规格接待潮剧团,察猜总理还与演员们做朋友,请演员们到家里聚会联欢。

  《赵氏孤儿》,这出被王国维认为“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宫廷悲剧,潮剧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移植排练并出国献演,吴丽君在剧中饰演庄姬公主。她的庄姬,自然散发出一种高贵的忧郁,极为贴切人物身份;她在折子戏《庵堂会》中饰演尼姑智贞,与亲生儿子徐元宰的对唱隐喻,充满母性深情。而脍炙人口的“乌衫戏”《井边会》,更是被吴丽君演“绝”了。她扮演的李三娘,充分展现了潮剧传统青衣的美学意趣,其表演的人物历经三十个春秋的洗礼冲刷,人物色彩依然没有褪淡,时至今日依然焕发出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开场时她在台内拉长的一声“苦啊”,深沉凝重,悲郁哀凄,起到先声慑人的效果。一句高昂的“肩挑桶儿,步踉跄”的唱腔过后,她肩挑水桶,满脸悲怆,步履踉跄地出了台。步至台中,伴着音乐声,吴丽君袖半遮脸,衣襟轻抖,一步三退,以写意的表演表现风雪紧袭。当听到远处马嘶人叫,有人来时,为避歹人,她面向观众,上身微弯,脚尖着地,以“碎步”快速倒退入幕内,整个过程脚下似踩滑轮,但见裙裾轻泛,而演员身体丝毫不动,每演至此,台下爆发掌声如潮。剧中,她演唱的“咬破指头血斑斑”等“活五”曲调,深情宛转,婉约绚丽,韵味浓郁,成为潮剧经典唱段。1982年初在狮城演出时,吴丽君的李三娘深深打动观众,一位潮籍乡亲自发为她献上十二只大花篮。满眼的鲜花铺满舞台,清香溢远,娇艳夺目。这是对吴丽君表演艺术的嘉许,也是吴丽君舞台生涯中最为光荣,最为难忘的一次。

  吴丽君说演青衣一类的角色压力很大,青衣多为悲情戏,感情投入很深,往往一出戏演完了,人还未能从戏中出来,情绪还很凝重。不过,当时她在狮城主演的这三个青衣角色却相当出彩。时任潮剧院副院长、戏剧家郑文风看后无限欣喜,将三出戏归结为“三个青衣、三个母亲、三个十六年”,还专门赋诗相赠。

  只问耕耘 不较名利

  吴丽君不但传承了师辈们的表演艺术,而且秉承了他们良好的艺德和风范。她为人低调,淡泊无争,对潮剧有着化不开的情结,数十年在舞台上只问耕耘,不较得失。

  1958年剧团到韶关慰问演出,当晚上演的戏码是《陈三五娘》,可开场前扮演黄五娘的演员突然喉咙疼痛唱不了戏,作为五娘B角的吴丽君“受命”上台主演。当晚还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演至《掷荔》场时,黄五娘唱了一句“千言万语全凭这荔枝表情意”,遂后将手中的“信物”从楼台上投下,不料不慎被勾在布景(纱幕)上落不下来。音乐一阵阵催过,饰演陈三的演员左等右等还是不见“荔枝”掷落。台上的陈三、五娘、益春三人急出一身汗。一筹莫展之际,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幕后有人手拿一根长长的道具,将“荔枝”从布景上弄下来,不偏不倚刚好落在“陈三”身边,使戏得以继续演下去。整个过程只有一眨眼的功夫,台下的观众浑然未觉。而这位“幕后英雄”不是别人,正是著名潮剧艺术家洪妙先生。当晚洪师父虽然没有戏,但他却没有闲着,在幕后关注着台前的一举一动,当发现“荔枝”被布幕勾住时,他迅速出手相助,解了台上演员的“燃眉之急”。

  吴丽君原本主演过舞台版本的《苏六娘》,1959年拍摄电影时,扮演苏六娘之母的演员因病搁场,她便临时顶起了“苏母”的角色。从袅娜多姿的闺门旦变成老成持重的老旦,20刚出头的吴丽君似乎并不太在意。这一角色她演得宽厚慈祥、板眼分明,尤其是剧中演唱的“我知儿比莲籽心更苦”唱段,沉稳舒缓,醇朴深情,饶有余味,广为流传。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吴丽君从“红花”退居“绿叶”,为年轻一代演员配戏,在《飞龙女》中饰孟丽君、《张春郎削发》中饰皇后、《皇帝与村姑》中饰张母、《古琴案》中饰安人。她稳重的台风,凝练的表演,委婉的唱腔,成为青年演员效仿的榜样。

  恬静淡泊的她,到退休时仍是一名没有职称的演员,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对她的喜爱。


 
 
上一篇: 妙!曾惠刚学洪妙惟妙惟肖
下一篇: 潮剧著名剧作家沈湘渠讲解《扫窗会》
 
 
 
 
 
 
 
 
  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地址:汕头市金平区潮护路6号
                       邮编:505021 电话:0754-88112102 传真:0754-88112104
                       粤ICP备13008716号 粤公网安备44051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