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三五娘》佳话传千古
发布时间:2017/8/15 11:03 来源:《汕头日报》 作者:林伟光

  《陈三五娘》佳话传千古1.jpg


《陈三五娘》佳话传千古2.jpg


   《陈三五娘》也称为《荔镜记》,是海内外脍炙人口的潮剧经典,当年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诗人胡希明,看了此剧之后,曾作词一首,以纪观感,词云: 鮀江东下,正洪波浩荡,鱼龙旋舞,檀板银笔惊海角,抵得天南旗鼓。朱荔轻绡,青衣明镜,佳话传千古,璇秋清曲,五娘心事重诉。喜见彩凤双飞,青春作伴,走上光明路。绝代坚贞盟铁石,漫说佳人尘土。  宝扇迎春,华灯替月,旧调翻新谱。天涯人近,柳丝摇曳千缕。


  《陈三五娘》是以元宵节为背景,叙述泉州人陈三邂逅黄五娘的浪漫爱情故事,该故事在粤东、闽南、台湾和东南亚潮人聚居地广为流传。


  演出过《陈三五娘》的剧种,根据材料可知,就有梨园、高甲、潮剧、莆仙、黄梅、海丰白字、歌仔戏(芗剧)、布袋戏、纸影戏等剧种;说唱的就有闽台的歌仔册、锦歌、南音、南管白字、竹马、车鼓和潮州的歌册、歌谣;小说的就有《荔镜传》、《绣巾缘》、《陈三五娘》、《荔镜缘新传》以及日本作家佐藤春夫写的小说《星》。拍成电影的除梨园戏《陈三五娘》和潮剧《荔镜记》外,还有香港的《新陈三五娘》和台湾的《益春告御状》、《陈三五娘》、《五娘思君》等;此外还有电视剧《荔镜缘》,舞台剧《现代陈三五娘》和舞剧《陈三五娘》。


  而据1995年《潮州市文史资料》第15辑发表的知名戏剧家刘管耀所辑录的《荔镜春秋》,所收入的从明代正德时(1521)至1995年400多年的有关“陈三五娘”故事创作大事记可知,有关《陈三五娘》的戏文,有剧作36部,小说17部,歌册22部,故事3部,音像制品26部。由此可见其影响之深广。


  一个民间爱情故事,经历400多年的流播,却是具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无论深度或广度上,都是罕见的。时至今天,其故事仍在不断发展中。这些年来,仅笔者所见的就有潮剧《益春夜遇》、《荔镜外传》、《益春》、《荔镜后传》和《益春外传》等剧目,《陈三五娘》为我们呈示了一个十分独特的文化艺术现象。


  其实,《陈三五娘》(《荔镜记》)是潮剧最古老的传统剧目之一。现尚存于英国和日本的明朝嘉靖丙寅年刊刻的《班曲荔镜戏文》刻本就是证明。除此之外,存世的还有在奥地利的明朝万历辛巳年刊刻的《增补全像乡谈荔镜记》。这是《陈三五娘》的祖本。


  目前,潮剧舞台上屡演不衰的《陈三五娘》,却是1955年汕头正顺潮剧团根据老艺人口述,并参考福建梨园戏演出本,进行整理而上演的。导演郑一标、吴峰,作曲杨其国、黄钦赐、陈华,主要演员有李钦裕饰陈三,姚璇秋饰五娘,萧南英饰益春,郭石梅饰林大,吴林荣饰卓二。公演后《陈三五娘》已成为潮剧一颗永不褪色的明珠。


  此剧导演郑一标、吴峰,他们都是曾涉猎西方戏剧理论的话剧导演。在这个戏中,对表演、唱腔音乐、舞台美术各方面,都进行了革新的尝试,因而使这个古老的剧目获得了时代的气息,成为新中国戏剧艺术“推陈出新”的一项成果。这也确保了此剧的成功。


  而此也是姚璇秋继1953年底成功地演出了青衣首本戏《扫窗会》之后,又一次塑造得成功的潮剧艺术人物形象,这也成为姚璇秋艺术生涯中一次不寻常的艺术实践。从此,姚璇秋与《陈三五娘》一起成为潮剧艺术不朽的传奇。


  当时,《荔镜记》一演出,便使观众感到耳目一新。正顺潮剧团在潮汕各地连演数月后,于1955年底开始了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巡回演出。从惠来——陆丰——海丰——惠州,再从惠州沿东江而下,到达省城广州,作建国后潮剧首次莅穗公演。


  前两年,潮剧曾两次组成代表团到广州参加全省戏曲汇演,但两次在广州逗留的时间都不长,也没有公演。姚璇秋没有机会与广州的观众见面,而此次公演,却使姚璇秋广为人知。


  剧团原计划在广州公演两个月,但开锣之后,连演皆满,欲罢不能,只好一再延长演出日期,最后竟连演四个月。姚璇秋等在广州的人民、太平、东乐,南方,红星、东华等剧场演出后,还应邀到工厂和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华南师范学院、华南农学院演出。在中山大学,姚璇秋受到中文系的王季思、黄每戡,詹安泰等教授的热情接待。王季思、董每戡是戏曲研究专家,在1953年和1954年全省汇演时,他们都看过姚璇秋演的《扫窗会》,这次看了《荔镜记》之后,对姚璇秋的表演才华尤为器重。两位教授不但在报上撰文高度评价姚璇秋塑造的黄五娘这个艺术形象,更对《荔镜记》的演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尤让人感动的,他们还动手修改、润色剧本,为此剧增色。而当时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两位副部长杜国庠和吴南生,对潮剧的首次莅穗公演,更是关怀备至。他们与当时的汕头市副市长张华云,也对剧本作了修改、润色,如剧中陈三题在扇上的诗句:“海天漠漠水云横,斗酒篇诗万里情。尘世纷争名与利,何如仗剑客中行。”和《和五娘酬和陈三》的那首诗:“兰闺回梦碧烟横,千里明月千里情。此地荔丹能醉客,何须风雨海天行。”就都是经过吴南生、张华云修改润色而成的。剧团驻广州的最后十天,为满足观众的要求,移师到可容三千多观众的中山纪念堂演出。这是姚璇秋第一次在这么庄严的殿堂里演出。


  就在中山纪念堂演出期间,恰逢戏剧大师梅兰芳率中国京剧团到日本访问途经广州。梅兰芳在他排得满满的日程表中,特地抽出时间到中山纪念堂观看姚璇秋的演出。陪同梅兰芳、欧阳予倩等客人观看的省文化局负责人,凑近梅兰芳,对他说:扮演黄五娘的就是青年演员姚璇秋。梅兰芳连连点头。演出中,梅兰芳对台上的表演,不时报以会心的微笑。演出结束后,梅兰芳、欧阳予倩、袁世海、李少春等,登台与姚璇秋握手祝贺。梅兰芳询问姚璇秋学艺的时间,鼓励她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艺术水平。这次会见,成为姚璇秋与这位大师交往的开始。遗憾的是那时姚璇秋还不会讲昔通话,语言的隔阂使姚璇秋失去了进一步向大师请教的机会。


  1957年5月《陈三五娘》上京演出,继之又转赴上海、杭州公演,所到之处,无不在当地刮起一阵潮剧的热潮。说起来,亲历其境的姚璇秋还是很激动,她回忆说,在北京演出期间,潮剧团领导人及部分演员拜访了叶剑英、何香凝、郭沫若、梅兰芳、田汉、蔡楚生、欧阳予倩等国家领导和著名艺术家,还参加了那年的“五一”庆祝活动。


  她兴奋地回忆说,剧团到京时,刚好是首都人民筹备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时候,首都文艺界为欢迎来自南方的三个剧种,特别从原已安排好的14部戏剧彩车中抽出一部给我们。潮剧《陈三五娘》的观灯场面被荣幸地选为花车上的节目。


  时隔多年,姚璇秋对这一经历仍记忆犹新,她描述说,“五一”节当天,当我和益春、陈三的扮演者化妆后登上彩车时,一群外国记者立刻包围了我们,还有不少回国观光的侨胞,在看到我们的潮剧彩车时,也都迫不及待地涌上来,抢拍镜头。有的外国朋友还把他们的孩子抱上车,与我们合影……


  姚璇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说,潮剧这部彩车,随同游行花车队伍徐徐地在天安门前,在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面前,在来自46个国家的贵宾面前驶过。


  《陈三五娘》的传奇在继续发酵,1960年到香港、柬埔寨上演,都引起轰动。


  1961年香港凤凰影片公司还把它拍成彩色影片。经多年的演出和播放,剧中陈三、五娘、益春、林大等主要人物已成为海内外潮人皆知的艺术形象。


  而随着电影版《荔镜记》(《陈三五娘》)的走红,姚璇秋也为海外的观众所耳熟能详。如1979年11月20至21日泰国《中华日报》刊登的《发放芬芳话潮剧》一文中就这样写道:“上世纪50年代红得发紫的姚璇秋……虽然她本人没来过泰国,但只《陈三五娘》一部电影,便使她红遍泰国,廿余年来,侨胞未把她忘怀。”


  文革期间,《荔镜记》成了封资修毒草,连同其它优秀剧目一起退出观众的视野。姚璇秋和许多优秀演员也退出了他们所热爱的潮剧舞台。


  春风吹百花开,潮剧与祖国一起迎来了灿烂的春天,重新登上潮剧舞台的姚璇秋,除了演出之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培养新一代演员的工作上。


  首次传承是在1979年,姚璇秋担任了《荔镜记》的艺术传授,亲自辅导当年只有19岁的吴玲儿演“五娘”。在姚璇秋的无私帮助下,第二代“五娘”的扮演者吴玲儿精彩亮相了。当年吴玲儿等青年演员担纲的《荔镜记》在汕头演出60场,场场满座,剧团每次外出巡演,都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


  1979-1980年期间,剧团携此剧在泰国、新加坡、香港访问演出,名噪一时。1979年11月10日香港《京华时报》刊登的一篇文章说道,从吴玲儿演绎的“五娘”身上,可以“窥见当年姚璇秋演此角色时令人倾倒的风采神韵”。多年之后,说起跟姚璇秋学戏的那段日子,吴玲儿还深为感动,她说,她不只从姚璇秋身上学到了艺术,更学到了老艺术家的艺德。


  而《荔镜记》的第二次传承,则是在2012年。姚璇秋、黄瑞英等老一辈艺术家把此剧传承给广东潮剧院一团的青年演员詹春湘、林外贸,并于同年的“文化遗产日”作为传承剧目,进行汇报演出,让观众重温了这出经典“老戏”的动人魅力。


  一代又一代的演员演绎《陈三五娘》,是因为它有着永远的艺术力量,是因为这是几百年来众多潮剧艺术家心血的结晶。一个戏要成为经典很难,要一代代传下去更难。但我们却从《陈三五娘》这个戏上,看到了潮剧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著和无私奉献。


   转贴自《汕头日报》  作者 林伟光 更新时间2017年8月14日


 
 
上一篇: 《南朝双公主》姐妹情深
下一篇: “百花”排练献好戏
 
 
 
 
 
 
 
 
  汕头市潮剧研究传承中心(广东潮剧院)地址:汕头市金平区潮护路6号
                       邮编:505021 电话:0754-88112102 传真:0754-88112104
                       粤ICP备13008716号 粤公网安备44051102000031号